第一百二十四章(2 / 2)

清穿之重設曆史 裁風 4655 字 9個月前

在他準備給三位阿哥回信時,正好胤礽也就上次那件事給他來了信,順便問了問後續,石琳出於將功補過的心理以及對於鴉片的憂心,便同時也把這件事告知了太子。

既然太子知道了,那這事也就不會善了了。而這樣的大事,曾經領過戶部的胤禛還能說幾句,根本用不上基本沒怎麼接觸朝廷事務的胤禩胤禟,三人默契地把這事甩給胤礽解決。

江南貪汙案的審查到了河南便停了下來,胤礽帶上石琳的報告,匆忙趕回京城向康熙稟告了此事。

康熙看了看便全權交給胤礽解決。

胤礽看出康熙其實並不怎麼重視這事,不過他要的就是處理此事的權限,索性也不與康熙分辯,本想連夜帶人去廣東,卻在請安時被皇太後留——中秋節近在眼前,還是先不要往外跑罷,。

至於康熙不重視這事……倒是胤礽誤會康熙了。他並非是不在意這事,主要是此時還有彆的事讓他煩心——

兩個月前,福建水師提督藍理上疏詳細闡明了倭國海寇騷擾海上航船的現象,其次數之頻繁,行為之惡劣,手段之殘暴,朝廷決不能再繼續放任下去。

藍理又在折子裡暗示慎郡王和皇九子的私人船隻也被圍攻過,要不是當時在福州港駐守的士兵眼神好,遠遠地看到了,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康熙目前對幾個兒子都非常滿意——除了老大,聽說自家兒子竟然遇險,對倭國人本來就沒幾分的好感度瞬間降為負值。過去他不想對倭國動手,一來是自他登基以來,大清國內戰爭不斷;二來雖然不願意承認,但他們滿人入關在天下人眼裡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順,更不用提那些個藩屬國,所以對他們還是以安撫為主。可如今倭國人都已經欺負到自家兒子頭上了,就怨不著他了。

康熙當時便接連給倭國去了好幾封國書,再三警告倭國的幕府要把海賊們處理好——在自家鬨他管不著,但若是涉及到大中國子民,大清朝廷不介意替幕府管理一番。

對於這樣的國書,江戶幕府表麵看著恭敬,實際上根本就未作理會。大清海上貿易的繁盛始於康熙二十三年的中華號遠洋貿易船隊,從那時開始,海外貿易成了戶部重要的資金來源。而那個時候,倭國卻為了國內穩定,已經關閉海關將近五十年了,唯獨在長崎給荷蘭人留了商館,僅和荷蘭還有中國交易。最初的時候,由荷蘭人負責向倭國輸入一些西洋商品,中國則僅僅是出售中國自己的特產。但是隨著荷蘭在西洋漸趨沒落,中國基本成了西洋對倭國貿易的中間人——這種倒賣的生意利潤有多大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到現在,倭國的海外貿易中中國幾乎占了九成,無數的白銀從倭國流入中國。

巨大的貿易逆差讓倭國人警覺起來,可是他們的航海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想要自己派船遠渡重洋前往西洋,代價比從中國人手裡買東西還要高昂。而當時胤礽為了激發出船匠們的能力,儘早造出能夠遠渡重洋的海船,凡是有好的想法技術全都獎勵重利,如此一來這些想法技術的價值便高了起來,出於強韌的責任感,老船匠們從來不會把這些技術泄露出去,無形中培養起明確的產權意識,倭國人就是想學也是學不到的。

正經路走不通,幕府隻好默許了海賊襲擊中國船隊的行為。反正因為巨大的利潤誘惑,即使有海賊,中國商船也不見得少。

所以對於康熙的再三警告,幕府根本沒當回事,隻派了人,意思意思便想糊弄過去。

所以,如何處理倭國,是康熙目前的煩心事。

儘管警告過倭國的幕府,但從藍理反映過來的數據看,狀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雖然大清船隊武備充分,各商家沒有多大的損失,可炮彈那可是花錢都可能買不到的!而且在這次的折子裡,雖然藍理沒有說明白,但康熙從折子裡也能看出藍理對倭國海賊的不待見,順帶著對整個倭國都瞧不上眼,言語間滿是摩拳擦掌的躍躍欲試——像倭國這樣不安分的小國,必須得靠著槍炮箭矢才能老實下來。

所以出不出兵,這是個問題。

康熙考慮了三四天,終於下定決心,給倭國一個教訓——

康熙三十六年八月,福建水師追剿海上流寇至倭國長崎。副將陳東請求全城搜捕被當地官府拒絕,多次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大清理藩院發出宣戰詔書,細數倭國海賊的種種劣行,對倭國官府的包庇行為進行嚴厲譴責,責令福建水師務必攻克九州,捉海賊回國,駐倭國九州地區中國人和西洋人開始分批次被護送回國。等中國商人全麵退出倭國九州後,八月初七日夜,一聲炮響,打響了大清對倭國的第一場戰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