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天外來客12(2 / 2)

接下來,紀遇又通過利用粒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磁場來探索引力場的效應。

這一次,科學家們目光充滿了期待和好奇,而不是之前的懷疑。

紀遇在裝置控製台前,調節裝置參數,操作各種控製器和按鈕,逐步將實驗裝置調整至狀態。

實驗裝置開始運作,電磁場在裝置內形成強大的場效應。紀遇注視著實驗裝置,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驗裝置中心周圍微弱的空間扭曲跡象,表明電磁場可能影響了周圍空間的性質。

突然,裝置中心的場效應變得更加強烈,引起裝置周圍空間的明顯扭曲,一位科學家驚訝地說:“這是……”

紀遇微微一笑:“這是實驗裝置成功模擬出的引力場效應。”

科學家們震驚又興奮,這個初步成功的實驗證明了紀遇的理論可能性。

雖然紀遇這兩次操作,花費好幾十億。

但重點是成功了,人類的科技達到了不可思議的飛躍。

原本心裡還抱有懷疑的人,這下終於燃起了更多的希望,哪怕他們知道希望渺茫,也能讓他們不至於放棄。

此刻,他們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紀遇身上,這個帶領著他們突破了人類科技的女人。

不過依然有人覺得隻是初步實驗,要投入實際運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兩個月的時間根本就不可能。

天文機構24小時監測這顆行星,並對信息進行了全麵的分析調查。

經過更多的數據觀察,這顆行星是黯淡的黑灰色,表麵覆蓋著厚厚的岩層,布滿了深邃的裂縫和巨大的隕石坑。

科學家給這顆突然闖進太陽係的行星,起了個名字,叫天外來客。

距離天外來客到達海王星軌道倒計時56天。

巨大的會場內坐滿了頂尖科學家。

這無疑是史無前例的一幕。

一個模樣二十幾歲的女人站在台前,教這些全球最聰明的科學家關於反物質和引力牽引類的知識。

紀遇站在大屏幕前,無保留地仔細深入講解了人類可以理解,但是還無法實現的技術。

紀遇不光授予了他們理論知識,還描繪了詳細的圖紙和製造方法,解釋每個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逐步教他們如何製造和組裝這些設備,包括材料、加工工藝和安裝步驟。

在這場災難來臨時,38區也不再遮掩,但凡是紀遇認為用得上的技術,他們全都拿出來。

紀遇利用現有的科技基礎進行優化和改進,結合38區一直以來秘密實驗的技術,讓這些科學家能聽得懂並且理解,比如改進現有的磁約束和核聚變技術來實現反物質存儲。

這些驚人又先進的知識和製作水平,讓在場的所有科學家瞠目結舌。

紀遇講解完之後,在話筒前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許多人舉起了手。

紀遇指了其中一個人,“請說。”

科學家拿起話筒:“既然使用反物質和引力牽引技術,那麼5萬噸火箭是否過於龐大了,我們可以縮小。”

紀遇回答:“這個重量經過多方麵考慮,技術整合、安全性、係統冗餘、任務需求以及人類現有能達到的工業水平的極限。減少重量可能會導致某些關鍵係統無法正常工作或達不到預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她在屏幕上寫下公式和畫圖,讓他們理解為什麼即便使用了反物質技術和引力牽引,依然不能縮小火箭規模。

紀遇一邊寫一邊說:“反物質推進係統和引力牽引裝置,本身要占據相當大的質量和體積,需要堅固的結構和防護裝置。而且在反物質反應和引力牽引裝置啟動前,還是需要傳統燃料來進行初始調整和啟動,包括導航、通信、冷卻和其他輔助係統仍需要穩定的能量供應,所以需要龐大的運載力。”

“火箭發射時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和大氣阻力,初始階段需要極大的推力。化學燃料發動機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極高的推力,適合這種高需求的發射階段。反物質推進和引力牽引技術雖然先進,但在大氣層內靠近地球時,由於能量強大,可能存在未知風險,所以需要遠離地球才能啟動。”

“第一階段,傳統化學燃料用於離開地球引力井,達到安全的初始速度。第二階段及以上,反物質和引力牽引裝置在深空中啟動,減少傳統燃料的依賴。一旦火箭進入太空,重力和大氣阻力顯著減少,使用反物質推進技術和引力牽引裝置可以更高效地進行長途航行和軌道調整。”

紀遇從頭到尾解釋了一遍之後,科學家們連連點頭。

另一個科學家科學家拿起話筒:“這次發射地點定在海島,等我們成功製造了這枚5萬噸的火箭,如何將它安全地運輸到發射場?”

紀遇早已預見到這個問題,全都計算的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