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祭潮(1 / 2)

地煞七十二變 祭酒 15341 字 10個月前

一大早。

李長安懷裡揣著剛蒸好的炊餅,挑著昨個兒熬好的飲子出了門,其餘人鬼包括孩子們也都挑著擔子、背著竹簍跟在後頭。

彼時天光未醒,晨霧尚濃。

周遭灰茫茫一片,但道路上已有人聲嘈切,隱約見到一張張麵孔在霧裡冒頭,默默彙聚成人潮,一路向東。

抵達錢唐南麵的清波門時。

六十四寺觀的晨鐘已敲開了城門。

漫漫人潮於是湧進,穿過城門洞,彙入街巷,束成“湍流”。

李長安一幫人鬼也就改換了隊形,大人(鬼)在外,小孩兒在內,被人潮推擠入城。

此時天光亮了一些,但霧氣並未顯得稀薄,概因其被晨曦注入金紅,泛著顆粒般的質感。霧沉積在街巷間,給人如水如遊奇妙錯覺。。

但到底“霧汛”低了一些,露出街坊高高低低的飛簷。

今天坊市醒得格外的早,形形色色的人源源不斷自街頭巷尾彙入人潮,摩肩擦踵,揮汗如雨。

記住網址m.luoqiuzww.cc

人在其中,根本無法自如行走,隻得被人潮裹挾著、退擠著、鬨騰著往東進入金紅色的霧河更深處。

人潮穿過長街,跨過石橋,走過坊市,又穿過一道城門洞。

霧氣愈濃,接天蔽日,四下一片金紅。

又繼續往東一裡。

漸漸聽得隆隆聲,似戰鼓擂動,千軍萬馬一並發作。

人潮這才止住,各自散開。

李長安一幫子也就脫身,尋了個空地,點算人數不少,大人們整理起桶裡的飲子和背簍裡的碗、勺、折凳等雜物,孩子們嘰嘰喳喳嬉鬨著蠢蠢欲動。

身後,晨鐘敲響了最後一輪。

身前,但見一輪紅日浴“海”而出。

將上方的雲與下方的霧都煮得鼎沸,燦漫光芒劈開混沌,眼前的霧海肉眼可見地消融。

顯現出那戰鼓來處。

粼粼的碧綠織起白線飛梭。

碧綠的是翻湧的海,白色的是漸漸推高的潮水。

而在近處,在岸上,在潮頭被拍成無數泡沫的海塘之上,已經擠滿了早早趕來占據好位置的遊人與商販,或爭執,或扭打,或談笑,或交頭接耳,或討價還價……男人女人,老人孩童,番客胡商,熙熙攘攘,熱熱鬨鬨。

再高一層的石塘上,則架起了許多看台、彩樓,或用高高帷幕圍起方一方空地,衣飾奢華的男女出入期間。

這些帷幕、樓台沿著石塘羅列而去十餘裡,就像一棟棟緊密排列的屋舍。

眼前的一切,恍惚觀之。

仿佛那朝陽在霎時之間於霧海中澆灌出了一座繁華的濱海小城。

今天是八月十五,是錢唐觀潮的盛時,亦是錢唐人祭潮的佳節。

…………

石塘上人聲鼎沸,越來越熱鬨。

但祭典不開,江潮也聲勢也不高,仿佛都在等待一個契機。

這契機便在東北的海岸處。

那裡有一座連綿矮山。

日頭已高,晨曦已收。

可那片矮山上竟還繚繞著一片薄薄的雲霞。

實則不唯今日,每個早晨或黃昏於城頭眺望,都能瞧見這片山上的霞光長久於它處,很是奇妙。

所以錢唐人說此山“朝布金霞,暮收紅雲”,乃是雲霞棲息之處,喚作“棲霞山”。

十三家的在世仙佛們認為城中俗世嘈雜汙濁,有礙修行,又不忍拋下錢唐眾生不顧,稱這片山所以奇妙,是因它是天下有數的洞天福地之一,便擇近辟此山為彆苑,興建道場於山上清修。

李長安極目張望,確見漸漸稀薄的霞光中有亭台樓閣隱現於花木山石之間。

隻不過……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有這麼一號“棲霞山”?

“假的唄。”黃尾嘿嘿,“早八百年,這一帶還在海裡泡著哩,哪來甚洞天福地?”

“《錢唐珈藍錄》所載,錢唐出海門數裡是先人熬波煮海的地方,名字也應景,就叫‘鹽官’。後來被十三家看上,修起了宮觀,不許鹽民在附近繼續采薪曬鹽,鹽場由是南遷去了餘姚,市麵上的鹽價也因此貴了兩三成。”

他近來脾氣見漲,都敢“妄議”寺觀了。

可轉頭……

遠遠有鼓樂聲傳來。

堤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忽而騷動,如鳥獸散開。

“快!快!快!”

黃尾也趕緊收起指點江山的嘴臉,似火燒了勾腚,招呼著大夥兒離開堤道。

李長安不明所以,但也跟了上去。

不多時。

堤道一空,人們都避到了旁邊的斜坡上。

斜坡狹窄又擁擠得難以立足,但人群中少有抱怨,人人都踮腳翹首望著聲音來處——棲霞山下,鼓樂漸漸清晰,宮商羽徽清雅幽遠,絕不類凡俗靡靡之音。

霞光沉降,雲氣彌彌。

一支隊伍徐徐而來。

其中男女都作道人打扮,坤道者芙蓉粉麵,娥眉淡如遠山;乾道者頭戴金冠,執玉笏,姿容肅整。

幡旗招展,雲霞相隨。

遠遠望見,好似吳道子《神仙圖》上的仙人們走出了畫卷。

有人呼喊:

“法駕出行啦!”

…………

岸上哄鬨霎時平靜。

人群顧不得擁擠,都似江上的推潮,隨著那呼喊到處批次伏拜在地。

當然。

還有許多外地而來觀潮的遊人,雖被人群裹挾上斜坡,但仍莫名其妙,呆呆直挺挺立著。

可當那道人的隊伍越發臨近。

這才看到,繚繞在隊伍上空的雲霞裡,有數不儘的神靈虛影若隱若現。

神靈顯聖,遊人們哪裡還明白,趕緊紛紛叩拜。

一時間。

石塘堤道上下,儘是拜伏的脊背,至於某些混跡人群的死人們更是恨不得將自個兒埋進土裡。

李長安本在邊上偷偷張望,被一金甲神將發現,當即睥睨過來。

道士識趣低頭,不惹麻煩。

鼓樂與霞光籠罩的隊伍遠去,這邊人與鬼才慢慢起身。

眾人還在為那萬神景從的場景興奮不已。

李長安若有所思。

黃尾見了擠眉弄眼道:“大丈夫當如是?”

李長安笑著搖頭:“小道人不愛當大丈夫。”

話語間。

那隊伍已抵達祭潮之所。

祭壇並不設在堤道,而是在一塊屹立江口岸邊的巨石上。

相傳,這塊巨石原本立在江心,風急浪高之際,往往有船隻撞上此石,船毀人亡,所以被稱作“羅刹石”,意指險如惡鬼。

後來被許真人遣力士拔起,置於海邊,大江也就成了通途。

而千年前,真人也是在此石之上開壇做法,投下法印,鎮壓妖龍。

閒話不提。

千年之前的羅刹石邊,而今的鎮龍台前,道人已經擺開架勢,幡旗招展,鼓樂齊張。

上空的霞光氤氳翻騰一陣,忽而聚攏,投入鎮龍台。

台下怒潮翻湧。

台上霞光變化,俄爾,幻化作一名道人。

紫羽衣,蓮花冠,袍袖當風,飄飄欲飛。

隻遠遠望見背影,便教人認定這是一位有道全真,一位在世神仙。

可當他轉頭,臉上卻覆著一張黃金麵具,妝點著珠玉。貴則貴矣,卻從雲間拉下凡塵。

岸上一通驚呼。

“今年竟是百寶真人親自主持麼?!”

百寶真人。

一個如雷貫耳又相當遙遠的名字。

如雷貫耳是因它是十三家之一增福廟的住持。

遙遠的是,作為錢唐這個影響力輻射海內外的大城市的實際掌舵者之一,跟道士這個在貧民窟廝混的外來野鬼又有什麼乾係呢?

總而言之。

作為野鬼的李長安在人堆裡悄悄推銷著自家的香飲。

作為真人的百寶在萬眾矚目中焚香上表,饗祭鬼神。

他手掐法訣,口吐攝令。

但見雲端垂下絲絲雲氣,繚繞於鎮龍台上方。

伴著台下諸弟子奏起道樂。

諸護法神儘數顯出形狀,或作神女飛天,或作靈官怒目,凜凜神威攪動風雲,千軍萬馬按下雲頭。

但這威風卻隻是陪襯而已,在護法神們的中心緩緩降下一張寶輦。

寶輦上隻有一方銅印。

那銅印形製古樸,平平無奇。

然,百寶真人卻對其再三祭拜,方才小心捧起,放於石上的祭壇神祠。

當是時,江潮漸漲,風高浪急,海天織起銀練,推波趕海而來,聲若奔雷。大潮拍打海塘,濺起水花萬丈,人在堤岸,恍惚有地動山搖之感。

可當銅印甫一觸及祭壇,落在鎮龍台。

在這一刹那。

風息了,浪靜了。

再看江海。

已靜如平湖,波瀾不興。

李長安終於動容:“那是何物?”

黃尾輕輕籲了口氣:

“錢唐三件至寶之一,許天師所留——鎮海印。”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