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琢磨不出來什麼門道。
乾脆還是跑到外麵去,眼不見為淨吧!
炊煙嫋嫋,廚房竟然已經做上飯了。昨天這一大家子女人孩子的,大半夜的都還沒回來,今天怎麼竟然這麼早?
到外屋地一看,李蕎麥、沈春柳、楊水芹都在,問了一下情況。
得知原來是到楊樹溝村的這批知青今兒個就能到,大隊已經安排了騾車到公社去接人了。
還安排了牛車去拉糧食。
考慮到知青們剛來村裡,可能會有不適應的地方,所以讓各家各戶出些力,幫幫忙。
村裡先墊付了一些糧食,讓薑家人和何家人,幫忙各做些乾糧吃食,回頭要分給這些知青們,解決一下短期內他們的口糧問題。
以後就得他們自己個兒在地窨子裡生火做飯了。
不過最開始這幾天,宋三鬥擔心這些城裡孩子不會用灶,現學也沒那麼快,要給他們個緩衝期。
現在村裡墊付的糧食,回頭會從公社那裡拉回來的知青口糧裡頭扣除的。
讓誰家做飯,算是給誰家臉麵。
再者說,這巧手的主婦,總有辦法摻入一些雜糧,把好糧食替換下來一些的。隻要彆做得太過了,讓大家夥兒麵兒上都過不去就成。
這也是一個大家夥兒心照不宣的實惠。
所以薑家這也算是平時沒白維護跟大隊乾部們的關係,總算是得到了個既得實惠又露臉的差事。
沈春柳正在蒸雜糧餅子。
楊水芹在切鹹菜絲。
李蕎麥在做黑麵饅頭,還有三合麵的蘿卜絲餅。半成品已經擺了一案板了。
薑英秀看著這個架勢,馬上就洗乾淨了雙手,幫著忙活起來。
說話嘮嗑地,一邊幫忙打下手,一邊就把事情問清楚了。
這一波下鄉的知青,其實是最早的幾批誌願支援農村建設的知青團隊之一。
這幫大城市裡來的年輕人,跟後來大規模上山下鄉時候,必須得下鄉的年輕人不一樣。他們都是懷揣著夢想和豪情,真心實意來支援農村建設的。
薑英秀被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懷震撼了一下。
雖然後世也有很多理想主義者,但是那種真心實意紮根到落後地區的,不知是不是自己孤陋寡聞的緣故,她聽過的和記得起來的,幾乎都是些發達國家來華的老外。
就比如丁大衛。
而她的大學同學裡,也有滿懷激情,到桂雲省之類遙遠的山區去支教的。
但是一般最多待上個三年五載,也就回到大城市了。
很少有人會真的紮根在那些偏遠邊陲。
這個時代的人,真的如此單純質樸,如此理想主義嗎?
薑英秀覺得自己的心情有點說不清道不明。
也許真的見了這些人,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吧!
蘿卜絲餅出鍋了,味道很香。
薑秋菊每天都要懶床的,今兒個竟然也起來了,到了外屋地,就撈了一塊兒蘿卜絲餅吃。
差點忘了,這個小姑姑,可長著個迎風都能聞十裡地的狗鼻子呢。
多虧自己每次投喂兩小隻的時候,幾乎都是挑這個小姑姑不在家的空檔。或者乾脆就把兩小隻叫到外頭去了。
添了六寶一個小吃貨,她真沒覺得怎麼樣。
可是倘若要把投喂對象加上小姑姑,這樂趣怕是一丁點兒都不剩了。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