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麗打開幾個麵口袋,仔細檢查了一遍。
見到每個麵口袋裡頭,做的乾糧吃食都不一樣。五花八門地,讓人一看就很有胃口。還偏偏都是好存放的品類。已經決定有七八分滿意了。
再仔細看看,發現每個品類,做得模樣都規規整整,分量一致不說,樣子還特彆精細好看,這滿意程度,就直升到十分。
再三確認過李蕎麥這邊已經萬事俱備,就等著知青到了。
彭春麗滿意地點點頭,還動作十分豪爽地大力地拍了拍李蕎麥的肩膀:
“薑二嫂,我就知道你是個靠譜的!這事兒辦得好,沒給咱們楊樹溝村生產大隊的婦女丟臉!”
李蕎麥麵有得色,笑得也很燦爛。
“內什麼,薑二嫂,那你這先忙著,我過去村口那邊迎迎他們。一會兒我讓人過來喊你的時候,你再幫忙送過來就行。”
“好嘞,你就瞧好兒吧!”
二人也沒有多客套,彭春麗就風風火火地奔著村口那邊去了。
薑英秀看這邊沒什麼活計了,也跟著薑家的孩子們一起,衝到了外頭,追著彭春麗的腳步,奔著知青們那邊去看新鮮了。
孩子們是有點啥事兒都會第一時間去看熱鬨,而薑英秀純粹是對這些理想主義者的好奇。
她也曾經聽父母那一輩人提起過他們年輕時候的崢嶸歲月,對於這些充滿了純潔的理想和激情的年輕人,她心裡滿是敬意。
而且,薑英秀的大伯父和大伯母,就是當年下放到龍省的時候認識的,後來他們還曾經在龍省發展過一段時間。
薑英秀有個明知純屬不切實際,卻又總忍不住不去想的期待:
說不定可以在這些知青裡,遇見年輕時候的大伯父和大伯母呢?
薑英秀跟著人群,一起遇見了村裡敲鑼打鼓放鞭炮歡迎進來的騾車和牛車。
騾車上拉著這回分配到楊樹溝村的知青團,而牛車上拉著縣裡特批的知青口糧。
來看熱鬨的人群,隻覺得眼睛都不夠用了。一會兒要盯著天南海北,口音各異的知青們,一會兒又忍不住去偷看後麵那牛車上用破棉被蓋住的一排一排的麻袋。
麻袋裡裝的,都是還沒處理過的毛糧。
薑英秀隻掃了一眼牛車,和牛車上頭的棉被與麻袋,就徑直把目光投注在了知青們身上。
這些知青,聽說都來自好幾個不同的大城市,男男女女,一共十五個人。
薑英秀打眼一看,粗粗一數,其中有十二個男知青,三個女知青。
男知青們的身材大部分都高高瘦瘦的,女知青們身高相對要矮上一些,不過也都很瘦。
這年頭胖子真的是很少見。
知青們穿的都是這個時代流行的時髦衣裳。
男知青穿的,都是中山裝或者綠軍裝,女知青們穿的都是列寧裝。
不過,這中山裝、綠軍裝和列寧裝外頭,統一都套的是有幾分舊模哈眼的軍大衣。
這還是知青們在西麓縣縣裡下車的時候,縣裡武裝部的同誌幫忙找的呢。
畢竟知青們都是年輕人,都愛美,所以都把自己最好的衣裳穿著來了。
隻是各地畢竟氣候差距有點大,雖然知青們已經儘可能地把自己的厚衣裳都拿出來套上了,卻還是適應不了龍省的天氣。
好在縣裡武裝部的同誌們很給力,給找了十五套棉大衣出來,楊樹溝村又派了騾車去公社接人,騾車上還放了好多舊褥子、舊棉被,才沒把這幫孩子給凍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