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在原主的記憶裡多方搜尋,薑英秀才知道,似乎是樺樹林公社從1960年開始,就在組織修建一個很複雜的大型水利工程。
準確地說,這個工程是省裡組織的(具體的名字原主不記得了),任務層層下達,到樺樹林公社這裡,基本就是抽調些人力,做些開山打洞挖溝渠之類的活兒罷了。
雖然東北的農閒時節,其實天寒地凍的,真心不怎麼適合乾工程,但是,總比農忙時節,哪哪都抽不出人手來,要強得多啊。
老薑家人日子過得相當仔細,白天基本上是不生火的。隻有老爺子老太太住的東麵第一間屋子除外。
這也就導致了,薑家所有不用去掙工分的成員們,基本都聚集到了這裡。
薑老太太是小腳,老兩口又心疼老閨女,所以,許氏和薑秋菊這兩位,是肯定不用去掙工分的。
名義上,薑秋菊在家的任務是喂豬,喂雞,做飯。
不過實際上,早上晚上這兩頓飯,基本上都被“眼裡特彆有活兒”的李氏和沈氏,默不作聲地就給乾了。白天,兒媳婦們去生產隊上工的時候,這些活計其實都是薑英秀的任務。
薑秋菊等家人都出門去上工了,就會回到炕頭上最暖和的位置,補個回籠覺。睡醒了,正好吃午飯。
前麵說過,薑英秀年方八歲,身高還不到一米。而且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小細胳膊小細腿兒的,也沒有什麼力氣。她這樣的,即使去上工,也沒有工分拿。
孩子太小,乾太重的活兒根本乾不了,輕省的活兒也根本沒有那麼多。所以,生產隊乾脆不給十二歲以下的孩子記工分。
至於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半大孩子,即使乾的是跟成年人一樣的活兒,記工分也隻記一半兒。
這種規定,一方麵是為了避免社員們把乾不了啥活兒的小屁孩塞進生產隊混工分,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入學率。
樺樹林公社的社員們,似乎對讀書學習都沒有多少熱情。薑英秀所在的樺樹林公社楊樹溝村十二大隊,更是典型中的典型。
這方麵來說,薑老爺子算是個異類。可能是由於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緣故,他對於讓子孫接受教育是很熱情的。然而,奈何老薑家雖然兒孫滿堂,卻迄今為止,沒出過讀書種子。
薑家的幾個男孫,也不過就是在樺樹林公社上了幾年小學,就再也讀不下去,回家種地了。
而薑家的孫女們,因為遲早都要打發出門子(方言:嫁人),是人家的人,自然沒有上學讀書的資格。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