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上皇和皇帝的父子之情,還不知有沒有林如海和賈敏夫妻之義的一分真。太上皇如此高
調賞賜下去的高位妃嬪,皇帝還怠慢不得,即便真不喜歡,也不能太冷落……
江洛不算太了解皇帝,隻從林如海的描述中,知道他表現出來的是天姿平平,但並不算太愚笨,優點在於很能聽進去旁人勸諫的年輕皇帝形象,尤其對太上皇孝敬到了一萬分。
可皇帝實際是否真是如此性情?
他被強塞了妃嬪,會在心裡一直記恨嗎?
賈家將來之敗,又是否會與今次之事有些許相關?
林如海不能預知未來,江洛也沒想拿這些問題難為他。
但她還是忍不住向他看了一眼。
又看了一眼。
五年過去了,再提起那時的事,他會依然煩惱憂悶,還是會心生眷念?
對他來說,時間可以撫平一切嗎?
“夫人?”她看過來太多次,林如海不禁開口詢問,“是還有什麼疑惑?”
“嗯——”江洛還是打消了想法,“沒有了!”
真問出來,不知又會引發什麼樣的對話。
麻煩。
偶然產生的好奇,也並不必非要滿足。
她不肯說,林如海又再看不出什麼,也隻得罷了。
林、賈兩家還算正常親戚往來,賈元春封妃這樣的喜事,林家自然要送禮相賀。
禮單是林如海親自寫。
江洛在旁邊給他剝栗子,心裡隨意回想著原著劇情她還記得多少。
——是不是賈元春封妃之後,立刻就是省親了?
賈家是為省親才蓋的大觀園,而原著大半重點劇情都發生在大觀園裡,比如“共讀西廂”,比如“滴翠亭”,比如幾次詩社,還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王夫人查抄大觀園……
《紅樓夢》未完,她不知道大觀園眾人的真實結局如何,但黛玉既被歸在“薄命司”裡,又有“還淚”一說,必是薄命早逝的結果。現在情勢雖與原著有了很大不同,可如果所謂“警幻仙子”一定要黛玉命運如此,“神仙”的力量,能是凡人可以抗衡的嗎?
江洛剝栗子的手不覺停了。
夫人又在發呆。
寫禮單的間隙,林如海抬頭看了夫人幾眼,心中好笑。
方才那般遲疑不定,顯然是有話想問他,又不好意思——或者是不敢——問
。現在不看他,想的事當是與他無關了,也不知她會不會說。
林如海低下頭,繼續斟酌這次賀禮的輕重。
江洛卻向他筆下看了過去。
送榮國府的禮物。
為賈元春封妃,送榮國府的禮物……
親戚朋友間交往,除非有求於人,送禮都講究有來有回。因黛玉在榮國府住過一年——前後是跨了兩年,那兩年林家送往賈家的年禮和給賈母的壽禮都比尋常重了快十倍。
認真計算,就是那兩年中,林家白給賈家送了快六千銀子的東西,平均一年近三千兩。
黛玉一個小女孩兒,吃用不多,連發髻都是明年才梳上,六七歲時用的首飾不過就幾朵珠花、幾對耳墜,伺候的人不到十個,除非天天拿人參當飯吃,不然五年八年也花不了三千兩。
這是林如海為了黛玉在榮國府的日子能舒心,彆說一年三千兩,就是五千兩、八千兩,隻要能起到效果,就不算虧。
可惜,他禮沒少送一分,黛玉的委屈也沒少受一分。隻因黛玉天性純粹,不會因一人的過錯厭極這人全家,又更會記得他人的好處,所以至今還孝敬賈母,也與三春等姊妹要好。
想必原著裡的林如海也是如此為黛玉周全。或許是黛玉知道父親的苦心,不願父親再為她勞心,所以林如海對賈寶玉“摔玉”,給黛玉起字“顰顰”,以及王夫人對黛玉的冒犯警告等事一無所知,臨終之前,才依舊放心把黛玉托付給了榮國公府?
林家子嗣不豐,也因此幾世積累沒有分散過,積攢到現在如此龐大的一筆財產,定有不少流入了榮國公府。
和林家所有財富相比,幾千兩銀子又是小錢了。
她記得,似乎正是林如海去世,黛玉由賈璉護送回榮國公府後,賈家才開始動工的省親彆院。
那便不談書中,隻論現實。
現在的賈家,有能力蓋起一座連皇妃賈元春都覺得奢靡過頭的省親彆院嗎?
賈家一門雙國公,開國時每家所得的土地都比時為侯府的林家要多。但賈家支庶繁盛,每有子孫分家出去,都會帶走數目不等的土地、房屋等不動產,尤其是開國兩位國公的親兒子,所分家產必不可能太少。幾代過去,目前寧、榮兩府每家擁有的土地都應少於林家些許了。
目前林家每年房屋、土地、鋪麵上的收入,尋常年景約有兩萬兩,豐年會超過兩萬。比如今年,光房租、書齋上的收息就多添了近五千兩銀進賬。
來往了兩年,江洛很知道賈家上下管事仆人貪汙得厲害。她估算尋常年景,榮國府每年收入大約應在一萬兩出頭。而他家官中除了莊地出息之外,似乎沒有其餘收入來源,若遇災年,或許一年隻能入賬幾千兩。[注4]
榮國府“主子”人數是林家的幾倍,用的下人數目也是林家的兩三倍,還要維持國公府邸的排場……日常開銷算下來,一萬兩銀子還真打不住,也不知“寅吃卯糧”已經多少年了。
去年她就算過,辦事人員貪汙不嚴重的情況下,蓋出原著裡描寫的“大觀園”,造價在四十萬兩左右。
現在的榮國府官中庫裡,還有四十萬蓋園子嗎?
再算上賈家上下的貪腐問題——
造園子的四十萬之外,可還有多的四十萬乃至八十萬供人貪汙?
賈家沒錢,會把主意打到誰頭上?
雖然林家的錢不是她的個人財產,她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被人白拿啊!
江洛按住林如海的筆:“老爺。”
“夫人?”林如海笑問,“夫人終於舍得開尊口了?”
江洛嗔他一眼:“我是要說正事!”
“是,夫人請說。”林如海穩穩放下筆。
“雖說黛玉的功課重要,針線都可以不學,但有一件一定要學了,”她嚴肅說,“家裡一年的入賬多少、開銷多少,如何算賬、對賬,人情往來,乃至一鬥米、一個雞蛋都價值多少,這些就從今日開始學吧。”
她忘了在哪裡看到過,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太監怕皇帝吃過熱燒餅後,下次送來時冷了就是過錯,所以一直給皇帝送冷燒餅,末代皇帝溥儀從小竟沒有吃過熱的燒餅,是出宮後才知道燒餅是熱的?
皇帝吃不到熱燒餅,還被騙著相信了燒餅就是冷的,看起來像個笑話。
即便這件事是假的,皇宮中貪汙到“一個雞蛋一兩乃至幾十兩銀子”的事總是真的。
有些事沒人教導,再是天性聰慧也看不破騙局。黛玉雖然不會被人哄到相信一個雞蛋五兩銀子這麼離譜,但若賈家借過去十萬兩,還回來一堆東西抵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