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勸進與李大頭(2 / 2)

後在光複軍抄沒十三行之後,伍興邦棄暗投明,改回本姓,然後被李奕給提拔了起來,專司光複軍的財政事宜。

嗯,李奕雖然抄沒了十三行,但最多也就把主家或殺或抓,送去勞改。

對於十三行原來的那些掌櫃夥計,隻要他們願意為光複軍工作,大多都抬手放了一馬。

一是因為李奕不想擴大化處理。

二是因為這些人都還有用。

當代中國由於滿清閉關鎖國的政策,極度缺乏懂得外語,懂得洋人的貿易規則,能夠對外交流的人才。

這些十三行的掌櫃夥計由於過往經曆,可都是稀缺人才,除非是罪大惡極的,否則的話肯定不能都殺了。

李奕在書房內接見了吳興邦,招呼他坐下,命人上茶之後,開口詢問道。

“興邦,你這次前來所為何事?”

吳興邦聞言,深吸一口氣道。

“回大都督的話,卑職今日前來是為了向大都督複命。”

“您所交代的鑄幣的事情出結果了!”

說話間,一名警衛通報之後走了進來,將一個檢查完的木盒送到了李奕桌上。

吳興邦上前,打開木盒,然後說道。

“大都督請看,這些新鑄的錢幣一共有三種麵額,分彆是銀元,銀毫,以及流通量最大的銅錢。”

“一枚銀元當庫平銀一兩,銀含量為九成,一成為銅,總重量為50克。”

“銀元整體呈圓形,采取新型鑄幣機的壓鑄工藝鑄造,邊緣呈規則的鋸齒狀,正麵為大都督您的頭像,背麵則是萬裡長城……”

嗯,李奕這招是學的袁大頭,直接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錢上,多深入人心啊。

隻不過一想到自己以後可能會被人叫做李大頭,李奕就有一種莫名的心塞。

當然了,也隻是類似袁大頭而已,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彆的。

曆史上袁大頭的幣值為一枚銀元當庫平銀七錢二分,不免有些彆扭。

而袁大頭之所以搞出這麼個有些彆扭的幣值,其實是為了方便外貿,讓袁大頭兌墨西哥鷹洋可以一兌一。

他這麼做也沒錯!

而李奕搞一兩的銀元,則是為了方便中國人自己換算,以及推動棄銀兩用銀元的政策。

算是各有所求吧!

吳興邦繼續說道。

“而一枚銀毫則是當庫平銀一錢,銀含量同樣為九成,整體重量為5克。”

“也就是說,一枚銀元兌十枚銀毫。”

“銅錢則是標準的方孔錢,篆刻光複通寶的字樣。”

“幣值方麵是一枚銀毫可兌一百枚銅錢。”

聽完吳興邦的彙報,李奕拿起木盒中的銀元,銀毫,銅錢細細把玩。

摩挲了一陣,感受了一下錢幣的質感,李奕滿意的頷首道。

“不錯,不管是銀元,銀毫,還是銅錢,鑄造工藝和質量都很到位,本督很是滿意。”

吳興邦聞言,不敢居功,開口說道。

“多虧了大都督提供的西洋鑄幣機的圖紙,讓工人們照著仿製了出來,否則,我等想要鑄幣也非容易的事情。”

李奕笑了笑,沒太當回事,因為這鑄幣機的圖紙不是他自己畫的,而是他從係統中兌換出來的。

李奕略微沉吟一陣,然後接著詢問道。

“現在鑄幣廠的產量能有多少?”

吳興邦聞言,開口說道。

“回大都督的話,現在我光複軍的鑄幣廠新設,各方麵都還需要磨合。”

“是故,產能隻能達到每月可鑄造銀元三萬枚,銀毫五萬枚,銅錢一百萬枚……”

銅錢的鑄造效率之所以這麼快,主要是因為銅錢的價值比較低,所以並沒有使用鑄幣機進行鑄造。

而是依舊采用的母錢翻砂法!

效率很高,但問題是鑄造出來的錢幣外觀較為粗糙,且重量也會有所誤差。

所以,隻能用來鑄造價值較低的銅錢。

而價值較高的銀元和銀毫,則隻能采用鑄幣機進行鑄造。

所以效率慢了點!

李奕思索一陣,然後說道。

“鑄幣廠的鑄幣速度還是慢了些,在維持鑄幣質量的同時,效率還需要再提一提,你那邊需要什麼支持,儘管提。”

“本督儘量滿足!”

李奕對於鑄幣之事很重視。

因為這玩意是真的賺錢!

一枚銀幣的銀含量是百分之九十,哪怕是將剩下百分之十的銅料,以及工人工資,機器損耗等成本都給核算進去。

鑄造一枚銀幣,那最少也還能有百分之七的純利。

這不比某燈塔的國債的利潤高?

並且,還更安穩。

某燈塔家的國債看起來利潤挺高的,但那玩意遲早還不起崩盤。

誰接盤誰倒血黴!

但鑄幣玩兒的是尼瑪貴金屬啊,能有什麼風險?

也就是說,每鑄造一百枚銀元,就能從裡麵賺七枚銀元的利潤。

一萬枚,利潤就是七百枚。

一百萬枚,利潤就是七萬枚。

雖然最近光複軍挺肥的,不缺錢,但錢這玩意,誰又會嫌多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