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撒謊。”
所有觀眾都意識到小女孩在撒謊,並且這個謊言對於勞爾來說是致命的。
同時也荒誕地發現,當這個謊言說出的時候,就一定會讓多數人相信。
因為大家都習慣性地認為,兒童是天真純潔善良的,兒童不會說謊,就算說也是和大人學壞了。
然而兒童才是最好的說謊者。
在沒有建立起善惡觀念之前,兒童撒起謊來甚至不會考慮後果,因此也不會緊張,比所有瞻前顧後的大人說謊都更自然。
有時孩子們甚至會偏執地相信自己所編織的謊言,也就是所謂的先把自己騙了。
正如菲格辛所想,勞爾的生活開始被徹底摧毀。
戍衛團用真言術驗證了小女孩的說法,得到確認的結果。
小女孩相信自己的謊言是真的。
也許是想快速結案,他們並沒有仔細求證事實,直接將結果上報。
勞爾被停職,接受更進一步的調查。
所有親友都相信勞爾真的犯下罪行,孤立,指責,接踵而至。
這時候唯一選擇相信勞爾的,卻是那個叛逆的兒子。
他堅信自己的父親不會做出那樣的事,衝到小女孩家裡想與她對峙,得到的結果隻是被打了一頓,再丟出來。
壓抑,難以接受的壓抑。
菲格辛覺得有些難受,就像有人把她按在水裡,肺中的氧氣一點點減少,痛苦的感覺漸漸增強。
她有點明白前麵為什麼要展現勞爾平靜的日常生活了。
導演就是要這樣掌控觀眾的情緒。
先展示一個精明的水晶球,然後讓人眼睜睜地看著,把它一錘又一錘鑿碎。
劇情中,戍衛團的探案人員開始取證,他們收集了福利院中所有孩子的口供。
一位認識勞爾的探案人員找到勞爾的兒子。
“所有孩子都說得差不多,他們描述了你家的地下室,牆紙,還有沙發的顏色,但當我們搜查你家時,發現……”
“我家沒有地下室。”勞爾兒子回答。
畫麵中的人物笑了,認為勞爾的案件不過是場鬨劇。
菲格辛卻笑不出來,她知道重點不是事實怎麼樣,而是人們相信的“事實”是怎麼樣。
勞爾被判定無罪。
父子簡單慶祝,觀眾們始終懸著的心得到片刻喘息。
似乎一切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當晚,一顆石頭砸穿勞爾家的窗戶,扔進屋中。
兩人追出去查看,看到的隻有家裡養了很多年的狗的屍體。
很多時候,動物能博得比人更多同情,先前還在叫罵的觀眾都偃旗息鼓,他們也開始同情起勞爾的遭遇。
不知道在回想起自己現實中對勞爾的所作所為時,他們會不會羞愧。
畫麵中的勞爾去市場買肉,得到的卻是屠戶的攻擊。
細密而冷清的雨中,勞爾一言不發,帶著傷,一瘸一拐地向家走去。
全片沒有一個驚悚恐怖的鏡頭,也沒有《聖山行》裡陣營明確的反派。
但帶來的恐懼感,卻遠超那些血肉模糊的喪屍敵人。
不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觀眾,已經不敢再繼續看下去了。
勞爾最終在教會禮拜中徹底情緒失控,徑直走向他曾經最好的朋友,也是那名小女孩的父親。
一拳拳打在他臉上,宣泄一直以來的不滿,聲音從嘶吼到哀求。
“看著我的眼睛,看著我!我的眼睛裡有什麼?我在說謊嗎?”
這位能識破勞爾謊言的好友,終於意識到他一直以來冤枉了勞爾。
在劇情結尾,小鎮最後又重新接納了勞爾,這次似乎真的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