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錨點連線偏差評估算法,讓人感覺隻是一種新穎的實驗分析手段。
在高能組實驗會議上發布研究的時候,實驗物理中心的高洪利、劉燁以及廖振宇就是這麼判斷的,他們認為算法是一種非常新穎的實驗分析手段,能夠幫助團隊對於實驗把握更清晰。
在論文正式發布以後,其他的高能物理領域學者們的判斷也類似。
他們希望在中心錨點連線偏差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對大型實驗進行偏差分析的算法。
大型的粒子對撞實驗強度大、參數多,產生的各類粒子信號明確。
比如,希格斯粒子(上帝粒子)。
在希格斯粒子被發現之前,一直都隻存在於理論中,而發現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實驗強度提升的過程。
希格斯粒子的信號非常稀少,百億的數據中可能隻存在一個信號,就需要不斷增大強度,才能夠進行明確的測定。
各個高能物理數據團隊,就是朝著“對大型實驗精細化偏差分析”的方向思考的。
實際上,他們並不知道實驗的目的是什麼,隻是下意識覺得,利用新手段分析數據,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最差的結果也能給實驗分析帶來幫助。
現在他們明白了。
大型實驗進行偏差分析的目標是通過對整體的分析來確認異常。
張碩舉的例子是‘高能所利用算法的實驗分析結果’,而以往的粒子對撞實驗分析中,也發現過很多次的異常。
等絕大部分異常,最後都會被歸為外在乾擾,或是數據檢測問題,因為他們無法繼續去研究,就隻能做個簡單判定。
現在講的算法構思,可以會對大型實驗進行整體分析,其分析結果就可能幫助找到一些異常內在的原因。
甚至,可能會帶來明確新發現也說不定。
所以他們才會認為,新算法可能會成為一種對高能物理分析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
接下來,必須更認真了。
張碩的報告中,第一部分講的是大型實驗分析的算法構思,第二部分講的是實現方式,也就是把模擬數字化,再類比進行實驗數字化。
那麼,第三步就是核心了,是應該講‘怎麼才能做到實驗數據化’了吧?
“接下來就是核心內容!”
“應該是偏差評估結合數據化的分析方式,趕緊錄音,一定要記下來,回去慢慢理解。”
“能完成實驗數據的數字化,算法的構架就出來了,方向很明確,方法也很明確了……”
一大群人都充滿了期待。
在眾人的期待中,張碩重新回到講台,開口進行了總結,“如果擁有這種分析手段,一些異常信號就能夠找到原因,甚至是明確一些新的發現。”
“所以,至少在粒子對撞實驗的研究方向上,我認為更需要的是增強分析手段,而不是繼續增強實驗強度。”
“有全新的分析手段,就可以對過往的實驗數據進行重新審視。”
聽著張碩的總結,好多人有了不好的預感。
果然!
他的下一句話就是,“以上就是我的算法構思,以上就是我的報告,謝謝大家!”
全場安靜,好多人都愣住了。
德布勞內-赫曼斯坐在第一排中間,他是主辦負責人,也是報告評審之一,他滿是驚訝的問道,“結束了?”
“是的,先生。”
張碩點頭,理所當然的說道,“我隻是講一個算法構思,隻有一個大方向的想法。”
“而且,我已經超時了,很抱歉。”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張碩就隻是做一個45分鐘報告,上台就強調過隻是說算法構思,確實也應該結束了。
但是,核心呢?
他們感覺像是在看一部小說,終於看完了構架、鋪墊等內容,才要到最精彩的高潮部分,結果……
沒了?
不講了!?
不隻是不講了,後續有沒有也很難說,也許未來也等不到了!
張碩才剛走下台,幾個前排的學者都忍不住圍了過去,“還有什麼想法,一口氣說出來啊!”
“彆在乎什麼報告時間,一直講到天黑也沒關係,讓其他的報告人見鬼去吧!”
“不能結束、不能結束啊,再講講,再講講……”
“你總要答疑吧?”
“實驗數據的數字化方向,你肯定有想法,對吧?說一下,哪怕是個大概思路……”
好多人都湊了過去。
高曉紅和薛洪濤一起離開座位,他們就做了同樣的動作,把手機高高的舉起朝著裡麵拍攝。
區彆在於,高曉紅的個子矮一點,為人也比較靦腆,隻是靜靜的端著手機拍攝。
薛洪濤就不一樣了。
他直接站在了一個空位上,高高舉著的手機往裡麵拍,還一邊用中文喊著,“看看!一定要看看!中國的博士生有多受歡迎。”
他的臉龐甚至激動的通紅,仿佛真是在為中國博士生驕傲,實際上,心裡想的是……
這次,一定能火!
鮑賀星沒有超前擠,他站在圍看了一會兒,轉身走向了曹東明身邊,“曹主任,你聽了全程嗎?”
曹東明搖頭,“我要作報告,最後才來的。”
鮑賀星道,“張碩說的算法思路非常先進、非常新穎,具體有沒有後續,隻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