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假思索說道:"這個方案看起來不錯,但過於龐大,一個環節出問題,有可能全盤崩潰"。
"比如,老三截不住也速迭木兒的回援隊伍怎麼辦?四支先頭部隊不能同時趕到和林怎麼辦?同時趕到了卻圍不住怎麼辦?怎麼保證在和林與忽蘭忽失溫同時開打?"
"散居各處的蒙古兵集結起來對我進行反攻怎麼辦?糧草、輜重被劫被燒毀了怎麼辦?突然天降大雪怎麼辦?"
"戰線長達數千裡,消息傳達不便,各路軍隊要想默契配合,難度之大超乎想象。因此我認為,此事須慎重。"
朱標問朱棣"你認為應該怎麼打?"
朱棣道"我軍共可集結二十六萬人馬,對開平的三萬蒙古兵占有絕對優勢,可以考慮將其圍而殲之。此種方案簡單易操作,至少能立於不敗之地。"
藍玉道"燕王此言差矣!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二十六人萬未必圍得住三萬人,隻要有一處留有缺口,也速迭木兒就逃出生天了,或許還會順手重創我軍。
也速迭木兒如果害怕被圍,完全可以在我軍合圍前往北逃往應昌,當年李文忠就是被牽著鼻子走了大半年,最終一無所獲。"
朱棣將藍玉的作戰計劃批得一文不值了,藍玉又反過來將朱棣的作戰計劃批得一文不值。
朱標問王弼和孫恪的意見,兩人支支吾吾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這就是一個無解的千古難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儘,春風吹又生。
北方遊牧民族主打一個來去如風,在橫亙萬裡的大草原大河漠上,你可以將他打得滿天飛,可以將他打得跪地求饒,但你要將他斬草除根,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強盛時,他挨打;你衰落了,他能打死你。
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打了上千年,打完匈奴人,再打突厥人,打完突厥人,再打蒙古人。
演員一直在換,劇本卻從來沒有換過。
朱標隻好對藍玉和朱棣說道"你們各寫一封奏疏,連夜送往南京,交父皇聖裁。"
又對王弼、孫恪說道"你們負責整訓大軍,隨時準備出戰。"
藍玉和朱棣伏案疾書,各呈己見,等奏疏寫好後,天已經大亮了。
朱棣回到燕王府,朱允熥才剛剛起床,正在和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用早膳。
朱棣一宿未睡,滿臉倦色。
朱允熥不用猜,就知道是在商議肅清蒙古之策,一問,果然沒猜錯。
朱允熥笑道"我有一個法子,可以將蒙古人連根拔起,永遠不能為患。"
朱棣虎軀一震,睡意全無,驚問道"當真?"
朱允熥道"我的法子簡單易行,先奪回開平,再將開平建成一座糧城,然後整修開平至北平道路,每半裡設一座堡樓,內設五十名火器兵駐守,初步推進至應昌,乃至於錫林浩特,形成一條長一千五百裡,寬五裡的隔離帶,阻斷東蒙古和西蒙古的聯係。。“
朱棣笑道:"我還以為是什麼好法子呢,從前在這條線路上設置了數百個驛站,根本守不住,韃子一來就全摧毀了。你每半裡設一堡樓,以五十名士兵駐守,我問你,糧草從何處來?如何養得起?"
朱允熥道:"四叔問到點子上了。每次費勁巴拉打進沙漠,都是大砍大殺一通之後撤走,過不了幾年,蒙古人就又神氣開了。"
"所以這一次,咱們打進去就不走了。
"能夠打敗魔法的,永遠隻有魔法。蒙古人之所以難纏,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方式是遊牧,逐水草而居,飄忽不定。"
"而我們的生存方式是農耕,有恒產有恒業,最不喜遷徙。"
"對於蒙古人來說,最好的活命方式是南下打劫中原漢人,越往南打越暖和,越往南打越富庶。"
"對我們來說,蒙古乃是偏遠苦寒化外之地,即使打下來也不能守住,即使守住了也毫無益處。"
"所以千百年來,都是胡人往南攻,漢人憑關隘苦守。"
"要想打敗蒙古人,最根本的辦法是讓他們定居下來。隻是他們肯定居下來,就等於折斷了他們的翅膀,打斷了他們的蹄子,他們就會變得溫順如綿羊。"
"因此,我主張在塞外廣修堡塞,以堡塞連成線,以線連成麵,在蒙古草原上打造一片片堅如磐石的中原漢人聚居區,然後逐步向四麵八方擴展,連成一張大大的網,積三五十年之功,用各種軟刀子硬刀子,迫使蒙古人全部放棄遊牧生活,而改為定居生活。"
朱棣初聽覺得極荒唐,細想覺得還算有理,再一想又覺得太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