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江而下的劉璋,到達了此行大軍彙聚的據點-僰道縣,即將開始他征討南中的旅程。
僰道縣,也就是後世四川的宜賓市。
《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得很明白:“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後、皇後、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因為當時聚居在宜賓的蠻夷叫‘僰人’,所以取名叫做僰道縣。
初到僰道縣的劉璋收到一個開門紅,作為先鋒的婁發,從安上縣發來報捷文書,告知劉璋,越嶲郡夷王高遠派來奪取安上縣這個進入越嶲郡要道的旄牛夷王狼譚的帶領的大軍,在他和沈彌的合擊下,拿下了六千個首級。
六千個叟夷的首級?
劉璋一開始有點疑惑,根據資料,婁發不過領了千餘人前往安上縣駐守,沈彌的援軍也不過是八百人,二千人砍死了六千人?
另外旄牛夷作為一眾大種、小種居住在旄牛道上的叟夷統稱,全部加起來也不過有個一兩萬戶,這要是在戰場上殺了六千旄牛夷的青壯,隻怕以後就沒有頂著旄牛夷稱號的部落了。
不過他很快就想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
戰爭時期在數字上做文章,是古今中外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有的是誇大己方軍隊數量,先聲奪人,以達到威懾敵方,不戰而勝的作用,一般用於出征的時候。
例如在赤壁之戰前,曹操致書孫權,恐嚇孫十萬道:“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有的是誇大交戰的斬獲,以恐嚇敵人,讓他們膽寒,不敢再抵抗。
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行獎勵軍功政策,按照斬獲敵人首級數量計算軍功大小,論功行賞。
這種按首級計功的製度為後世所沿用,但是要如實統計殺敵數量,在實踐中卻有相當的難度,漸漸地便形成一些通行的、不那麼較真的做法。
在東漢末年時期已經形成了“破賊文書,以一為十”的慣例,或者說是一種潛規則。
這一點在《三國誌·魏誌·國淵傳》有明確記載:“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
國淵恥於在河間之地的內戰,沒有按照慣例將殺敵數量誇大至十倍上報,因而被曹操視為奇事,從這裡可見漢末虛報軍功的現象的普遍,而且看上去當政者對此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容忍。
婁發和沈彌遞來的文書上說是殺了六千叟夷,但除個十,那就是六百多人了,這就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數據了。
“另外,婁校尉文書上請示,對在安上縣俘虜的旄牛夷如何處置,是先監管起來嗎?”跟隨劉璋征討南中的張裔,擔著接收傳遞文書的職責,他向劉璋稟告著文書上的其他內容。
“留著乾嘛,浪費米飯。”
正在埋頭看著南中地圖的劉璋,頭都沒有抬一下,隨口平淡的說出了一句話,給被俘虜的旄牛夷下達了絕望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