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你的父親,其實完全可以任命為永昌郡守,不至於像現在一樣,擔著郡丞的職務,去執掌永昌郡的郡務。”
“雖然郡丞主持郡務,在沒有郡守的時候可以權濟一時,隻是執掌十年之久,有些荒謬了。”
對於劉璋關於三互法的評價,以及劉璋扯到孝桓皇帝的話,呂凱隻有唯唯諾諾,不敢發出一句評語作為回應。
但聽到劉璋有任命自家父親擔任永昌郡太守的想法,呂凱的眼前不由一亮,看向劉璋的眼神不由的熱切了起來。
他父親呂昌作為郡丞,主持永昌郡的事務,雖然權利大小和郡守已經一般無二了,但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在郡裡權利再大的郡丞,都比不上一句府君來的貼切。
呂凱回應了劉璋的話,他沒有表現的太過熱情,以免劉璋認為他呂氏貪圖永昌郡郡守的職位。
他不著痕跡的附和著劉璋的話,並說出了他的考慮:“明公所言甚是,隻是三互法代表著朝廷的規矩和權威,輕易更改不得,惹他人閒話是輕,若是朝廷問責起來,恐怕不好回應。”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劉璋輕輕的搖了搖頭,對呂凱的考慮不以為意。
他對三互法有些想法。
三互法作為一套在地方官吏任免上的回避製度,避免地方官吏利用自身在地方的影響力,與地方的世家大戶互相勾結,擾亂地方的政治清明,在避免地方上形成利益團體,或多或少有些效果。
例如東漢末年的群雄基本沒有在自己的家鄉起家。
豫州沛國人曹操起兵和初期活動的地方是兗州;豫州汝南人袁紹去了河北;豫州汝南人袁術去了南陽郡,後麵去了揚州。
因為他們知道要割據一方以爭天下的前提是要得到朝廷的認可,成為州郡的長官,這就不得不遵守三互法。
不過三互法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三互法的回避製度過於複雜。
嚴禁婚姻之家及兩州之人交互為官,如甲州人士在乙州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為官,則丙州人士對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
這套回避製度過於複雜,導致選用官吏極為艱難,就比如東漢後期幽、冀二州的長官因為三互法的緣故長期空缺。
幽、冀兩州是東漢帝國重要的戰甲、軍馬產地,兩州沒有長官導致秩序缺失,給國家統治造成了重大隱患。
有時候規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規定,規定死了,就失去了靈活性,失去了靈活性的製度,就如同一攤死水一般,隻能漸漸渾濁肮臟了起來。
劉璋沒有再過多的說些什麼,他舉杯向呂凱示意,繼續今夜的主題,賓主儘歡。
同時劉璋在心底琢磨了一下,南中這個地方,地處偏遠,叟夷雜處,派遣外人做郡守不太妥當,畢竟不了解地理人情,如何去治理地方。
再者外來的太守,進入南中後,不得不去依靠本地的大族,就像牂牁郡太守景毅在上任後,提拔了牂牁郡大族朱氏的子弟朱褒擔任郡丞,向牂牁郡大族投之以瓊琚,拉攏牂牁郡的大族,才得以在牂牁郡站穩腳跟。
三互法這項製度是時候需要做出些改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