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荀攸的決斷(2 / 2)

此外促使荀攸下定決心的還有一條,如今荀諶在冀州袁紹帳下任職,荀彧在兗州曹操帳下任職,荀氏這隻狡兔已經有了兩個洞窟,荀攸覺得他也用不著去冀州和兗州,去做錦上添花的勾當,何不如投效到益州牧劉璋帳下,給荀氏挖上第三個洞窟。

天下紛亂不休,時局動蕩不安,這種情況下,荀氏多方下注,儘量將雞蛋均到每個可能成事的籃子裡,如此一來,不管最後天下為何人所得,荀氏都可以於其中大放光彩。

主意已定的荀攸,現下卻是還有一點難處,那就是益州牧劉璋會不會賞識於他,儘管自認才乾卓越,機靈敏捷,但王八對綠豆,他和劉璋能否互相看上眼,這種事情很難說。

再者劉璋現下正在漢中陽平關前,對蜀地情形不怎麼了解的荀攸自覺現在就算跑到陽平關前劉璋處去投效,隻怕一時難以做出什麼助力,給出什麼成績。

斟酌了片刻後,荀攸有了個想法,他打算先到長吏王商處遞上名刺,王商有懿德高名,荊州之士如荊州牧劉表、大儒宋忠都對王商很是欽服,其次王商好提攜士彥,為劉璋招攬才士。荀攸覺得現下也不用東奔西跑,到陽平關處麵見劉璋,不如先到王商處顯露下才華,拿到王商的薦信,如此可以鋪墊一番,為他和劉璋友好會麵打下基礎。——

荊州,襄陽。

襄陽的官寺之內,荊州牧劉表很是愜意,荊楚之地四方沒有擾攘,對於想自守的他來說是再好不過,而且現下他說不得還能開疆拓土一番。

作為益州的盟友,劉表此前向益州連番發去了多封文書,言明荊州打算從漢中東麵發兵威脅張魯,幫助劉璋拿下漢中。

當然劉表誌不在此,他沒有什麼真心誠意,想著去幫助劉璋拿下漢中,他是貪圖漢中郡治下的西城、上庸之地。

西城、上庸為無主之地,米賊張魯不能掌控。若是等後麵劉璋拿下漢中,順漢水而下,西城、上庸毋庸置疑會成為劉璋的領土,對荊州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因此劉表想著趁劉璋攻打漢中的時機,用著襄助劉璋的說法,偷摸著將西城、上庸置為荊州的郡縣。

念及於此,劉表向下席發出垂詢:“彆駕,蔡瑁、張允如今到了何處。”

劉先斟酌了一下,朗聲回應道:“稟使君,根據蔡、張二位遞回來的文書以及路程考慮,現在當是已經到了房陵縣了。”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劉表連著道了兩個好字。

劉表自覺派遣蔡瑁、張允去攻打西城、上庸,乃是他所謀劃的一件極佳的事情,一來蔡瑁、張允是有些文武之才,對兵事是了然的,二來蔡瑁是他的小舅子,張允是他的外甥,都是他的親近之人。讓蔡瑁、張允去為荊州建功立業,給自家人以功勳,不用擔心二人立功後如同外人一般跋扈難製。

隻是這裡劉表還有一個疑慮:“西城、上庸之地,為豪強申氏所把控,以彆駕之見,申氏是否為蔡瑁、張允之敵。”

“申氏所據西城、上庸,戶口即少,土地惡劣,擁有的甲士之數,自是不如蔡、張所統荊州大眾……所慮無非是西城、上庸地勢起伏,山難路遠,這點還需蔡、張二位小心為上,不要中了申氏的埋伏為好。”劉先拱手應道,在他的觀點裡,申氏不是蔡瑁、張允的敵手,所要考慮的就是申氏出陰招了。

劉表聞言點了點頭,江東猛虎孫堅何等豪傑,昔日將他圍困於襄陽,自家差點掛在了孫堅手上,可黃祖設伏,竟是輕易的了結了孫堅,這一點他可印象太過深刻了:“即刻發文,令蔡瑁、張允二將穩重行事,小心為上……劉季玉攻打漢中,陽平關天險也,沒有一年半載難出結果,我們可以慢慢拿下西城、上庸,令蔡瑁、張允二將不必心急於一時,萬分小心申氏陰謀設伏。”

“諾。”劉先應了一聲,而後下去斟酌了起了發給蔡瑁、張允的文書。——

房陵縣。

房陵縣長蒯祺領著房陵縣的文武大小官吏,遠遠的出了城,歡迎著來到房陵縣的蔡瑁、張允二人。

“蔡中郎將、張校尉,祺望二君如同旱苗望甘露也。”蒯祺拱手向著蔡瑁、張允施禮道,並真心誠意的恭維了一句。

原本得以出任房陵縣長,心頭歡喜的蒯祺,自從到了房陵後,才知曉房陵實乃險山惡水,非是良土,盜寇縱橫山野,亂兵四處劫掠,更兼西城、上庸的豪強申氏自認房陵乃是申氏的舊地,且房陵乃是漢中治下的縣城,不是荊州治下的土地,怎麼也容不得荊州占據房陵,因而申氏對他是虎視眈眈,隻是申氏顧慮著荊州勢大,不敢發兵來攻打他,但就算如此,也讓蒯祺時時感覺芒刺在背。

擔著這房陵縣的縣長,蒯祺是每天備受煎熬,無日不想著回到襄陽的溫柔鄉。可是一來他受著叔叔蒯越的重托,二來作為蒯氏子弟他不能丟這個臉,因此他隻能在房陵熬一天是一天。

可現下好了,蔡瑁、張允領著大軍前來,打著襄助劉璋平定漢中米賊張魯的旗號,意圖拿下西城、上庸之地,這叫蒯祺如何的不歡喜,若是解決了豪強申氏,吞並了西城、上庸,自無意外的,西城、上庸想必是歸他治下,而且從他叔叔蒯越遞來的書信中他得知劉表有將西城、上庸、房陵置為一郡的想法,到時候,他說不得能為一兩千石,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因而蒯祺對蔡瑁、張允的態度甚是禮敬,當然除卻蔡瑁、張允是來為他解決申氏一事,蔡瑁、張允的身份亦不容得他小覷,畢竟蔡瑁乃是劉表的小舅子,張允乃是劉表的外甥,他蒯氏雖然是劉表的親信重臣,但親疏有彆,在劉表心目中的地位,隻怕是比不上蔡瑁、張允二人的。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