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十名玩家將隨機獲得一張身份牌,分彆對應黑桃k\/q\/j,梅花k\/q\/j,紅桃k\/q\/j,以及唯一的一張joker(小醜)牌。”</p>
“玩家的身份信息不會公開……”</p>
莫問聽著天音的介紹,腦海中也回憶著之前看到的規則,並沒有變動,隨即閉目養神,想著養精蓄銳,放緩心態,等待接下來的遊戲。</p>
而看到這一幕的觀眾,有人直接開始嘲諷。</p>
“這人不僅腦子不好,看來還喜歡裝逼,等著吧,等著他第一個淘汰,到時怎麼下不來台。”</p>
“還閉上眼睛,好像你已經懂了似的,彆到時候規則都聽不懂。”</p>
……</p>
彈幕地戾氣很重,似乎莫問真的很不受歡迎,可明明他們從未了解過莫問,甚至在此之前都不認識莫問是誰。</p>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人都如此的看莫問不爽,理智的觀眾還是挺多的。</p>
那麼為什麼從彈幕角度去看,不喜歡莫問的人居多呢?</p>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傳播學概念——沉默的螺旋。</p>
當一個人的想法,收到讚同和廣泛歡迎時,那麼他就會積極的參與進去,隨之觀念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p>
反之當自己的觀點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讚同,也會由於覺得理論不被支持,從而保持沉默。</p>
如此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的增勢,這股螺旋力就會越滾越大,也就看上去似乎完全傾向了一方。</p>
在彈幕這片觀眾群體中。</p>
不理智的人大多會將自己的情緒直接發泄出來,他們並不會管自己這股情緒產生後,會導致什麼結果,有沒有人支持。</p>
他們需要的就是發泄這個渠道。</p>
相反理智觀眾就沒有這麼的直接,而當他們看到此時的彈幕上都是這類評論後,更不會發表其他評論。</p>
這也就是為什麼彈幕上戾氣很重的原因。</p>
至於怎麼緩解這種情況?</p>
第一種方法,自身有著龐大粉絲群體,無懼這些負麵言論,正麵對抗;而第二種,就是在之後的舉動中,做出打臉反轉,讓另一方言論有出頭之地,從而占據上風。</p>
所以,一切其實都得靠莫問自己。</p>
自身強,才是硬道理啊。</p>
此時除了莫問在閉目養神,其他玩家,都各自有著不一樣的表現。</p>
老玩家好整以暇,在想著如何進行接下來的遊戲,而新玩家除了莫問,另外倆個也是認真聽講。</p>
畢竟有人是自己本身謙遜,有的人可能真需要仔細聽聽,才能聽懂。</p>
此時天音依舊在介紹著。</p>
“捕食規則為,k捕食q,q捕食j,j捕食k,當字母相同時,比較花色,黑桃捕食紅桃,紅桃捕食梅花,梅花捕食黑桃。”</p>
“joker為特殊身份,當其在捕食方,則可捕食所有玩家;當其處於被捕食方,則可被所有玩家捕食。”</p>
“每位玩家擁有10張捕食卡……”</p>
聽到這裡,莫問睜開眼睛,看著自己一號號碼牌前的橘黃色小布袋,伸手將其拿起,掂量掂量重量,隨後拉開布袋,將裡麵的方正卡片拿出來翻翻數數。</p>
發現其中正好十張卡,每張卡上寫著一個數字,從一到十,對應著十個座位,這應該就是捕食卡了。</p>
“捕食行動,隻需將對應捕食卡,放入捕食盒。”</p>
“一旦操作,不得反悔,不會返還捕食卡。”</p>
“捕食對決,隻公布結果,不公布雙方身份。”</p>
“在每次捕食階段,玩家第一圈捕食可以選擇跳過,當第一圈結束後,選擇跳過的玩家可以再次選擇捕食或者不捕食,不捕食則扣除當前輪次對應血量……”</p>
將手裡的捕食卡重新放好,莫問用布袋輕輕敲擊著石桌桌麵,繼續等待著。</p>
此時捕食規則講解完畢,之後還有進化階段和淘汰規則。</p>
這一長串的規則,老玩家聽的都有些打瞌睡了。</p>
……</p>
“同一玩家可以獲得的技能數量沒有限製,當該名玩家淘汰,所得技能隨之消亡!注意,技能不可交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