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簡烜為皇帝父親剖析美利堅戰爭重要性,是希望他能夠意識到未來的可能存在的危機。
然後在內政和外交上有所準備,規避和遏製可能出現的種種風險。
而不是準備趁機在這場戰爭中獲取利益。
利用國際戰爭獲利的思路本身是沒問題的,朱簡烜自己也是非常讚成這種做法的。
但是動手之前也要看看自己的情況啊。
在朱簡烜看來,現在大明國內正醞釀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巨變。
這個時候瞎折騰,不但可能海外的利益撈不著,還會把自己小命都給搭進去。
朱簡烜在翻閱官方曆史記載和文獻的同時,也在用前世的知識分析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
還通過父親安排給自己讀書的仆人,指導自己讀書寫字的老師,以及父親帶給自己的各種文件,了解現在朝廷和民間的具體情況。
朱簡烜有現代成熟的社會矛盾分析方法,自認為比皇帝老爹更了解大明現在的情況。
大明現在當然是不缺錢的。
現在的明、清、順三國之中,軍隊戰鬥力最強的也許不是大明,但是最富裕的毫無疑問是大明。
大明的核心是江南地區,本來就是神洲最富裕的地方,在明末亂世之中也沒有遭到嚴重破壞。
崇禎在軍事和科技上雖然毫無建樹,但在商業上卻是稍微有點作為的。
可能為了他自己生活方便,也可能是單純為了賺錢,他把一些現代社會人儘皆知的做法搬了出來。
主動保持跟歐洲各國的交流,把東西廠變成了fbi和cia,還納了幾個歐洲女人進宮。
頒布了近代化的專利法,設立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製定了工匠品級製度。
這也許隻是根據經驗照貓畫虎,但是卻客觀上提高了工匠地位,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他可能是嫌繁體字看著費勁,要求朝廷日常工作使用“標準漢字”,也就是前世俗稱的簡體字。
也許是因為他表現的非常喜歡手工業,所以有官員把他用的簡化字稱為“工書”。
還說古有隸書,化圓為方,今有工書,簡便書寫,都是文教盛事。
他顯然不喜歡四書五經,所以科舉內容也改成了文藝、數學、博物三大類。
他嫌棄原有的科舉模式太複雜,八股文看著難受,就改成了類似高考和公考的模式。
還推廣了更加方便攜帶和書寫的硬筆,官方文書可以用硬筆書寫。
他逐步放開了海禁,在所有港口設立海關收稅,還允許歐洲商人直接來大明本土貿易。
崇禎朝這些不成體係的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江南工商業的發展。
配上產量更大的茶葉、絲綢、瓷器這些神洲特產,不斷收割歐洲貴族在全世界掠奪的財富。
全世界的白銀都在嘩嘩的往大明流淌。
這讓現在隻有半壁江山的大明,成為了全世界最為富裕的國家。
而且還是拉開了其他國家和地區一大截的富裕。
其中最富的是中央朝廷直轄地區。
但是富裕不代表穩定。
大明在南遷後大開曆史的倒車,大規模恢複了最為傳統的分封製度。
這直接讓大明內部變成了一盤散沙。
崇禎皇帝和後世的皇帝,在局勢穩定下來之後,可能也考慮過撤藩的方案。
但是權力和土地分出去容易,想要收回來可就千難萬難了。
實質性的撤藩,基本上都要通過戰爭來實現,最起碼會造成地方上的局勢衝突。
而當時天下三分,明、清、順三國之間沒有簽訂停戰的盟約,三方都在警惕的尋找對方的漏洞。
大明朝廷如果發動對內的統一戰爭,清國肯定會趁機南下進攻淮南地區。
清國也明白,一旦大明整合了內部,他就有危險了。
所以隻要大明有削藩的傾向,他就會進攻兵,成敗都無所謂。
同時也會聯絡大明的地方封建貴族。
大明內部的剛形
成的封建貴族,也都反對朝廷大規模北伐,甚至會半公開的拖後腿。
因為他們覺得,朝廷萬一北伐成功,滅了清國,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多半要回過頭來全麵削藩了。
也不允許朝廷與清廷正式媾和,為此有人主動製造邊境衝突。
因為他們同樣覺得,朝廷與清國議和,暫時穩住了後方,就可能騰出部分力量,逐步削減藩國了。
崇禎皇帝能力有限,精神上安於現狀,後世皇帝威望不足,都無力改變局勢。
同時正統皇室仍然存在,皇帝直轄的土地仍然是最多最富的,中央朝廷也仍然是最強的勢力。
崇禎雖然擺爛,他的工商業改革雖然不成體係,但終究是順應了曆史潮流,激發了工商業群體的力量。
大明中央朝廷的經濟製度,明顯比地方割據地區更優秀。
朝廷的軍餉更充足,軍隊作戰能力相對更高。
再加上還有順國和清國這兩個外部的威脅,所以地方封建貴族也沒有造反的膽量和動力。
所以這個散裝大明就這樣湊合著維持了下來。
大明對中南半島和南洋的開發,也是皇帝代表朝廷和封建貴族合作完成的。
最後得到的絕大部分土地,也是皇帝和封建貴族討論著分配的。
本來應該歸屬於朝廷的部分,也沒有全部劃歸朝廷直轄。
而是將很大一大部分繼續封給了後來的皇室子弟。
封建貴族極力鼓動皇室在新拓之地繼續分封,推動分封製度成為大明的新傳統。
這是為了避免中央朝廷集中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進而有力量削藩。
現在大明內部的封地邊界,縱橫交錯,互相嵌套,犬牙差互,看上去神似同時代的神聖羅馬帝國。
大明國內這種極端分裂的局勢,也是三國割據能夠持續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種局勢顯然是無法永遠維持下去。
因為大明的社會結構已經變了,已經不是傳統的東方古典帝國了。
崇禎皇帝重建了南明朝廷,並且在南京主政四十餘年,把鼓勵工商業變成了新大明的基本國策。
後世的大明皇帝雖然沒有崇禎皇帝的認識,在思維和政策上多少有些開倒車的傾向。
但是崇禎新製已經持續了四十年,已經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者群體,新製本身已經變成了既定事實。
就算是殺幾個利益相悖的激進派大臣,也已經無法扭轉大明工商業的全麵發展,工匠和商人的社會地位全麵提升的大趨勢了。
大明的這種狀態已經維持了一百二十多年。
按照前世的曆史學上的習慣性說法,此時的大明中央朝廷直轄地區內的工商業高度發達,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遍地都是。
城市人口很可能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