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輕鬆,毫不費力。
不單單是基質疏鬆透氣的緣故。
主要還是,根部喪失了活力,對土壤基質的抓合驟減。
輕微抖動下。
根係與粘連的基質顆粒脫落。
放大鏡靠近。
花獻宜發現,這些根仍有濕意。
卷卷曲曲,散著黴氣。
用手剝開底部莖的葉片,柔軟、粘連,說是菜場中晚上九點的菜,也不為過。
“先前用的什麼藥?濃度多少?”
“起初以為是常規白粉病,噴灑了600倍液粉鏽寧。後發現並未好轉。”花田負責人回憶,“還不知具體原由,但為控製事態蔓延,就補追了一遍通用型的多菌靈。”
難怪棚內味道這麼重。
花獻宜嗅覺靈敏,自己雖在花卉行業,但更少湊近濃香類鮮花。畢竟無香鮮花在他鼻子前過一遍,都能品出獨特清香。
空氣中幾種藥物的混合,並不好聞。
口罩下的嘴巴努了努,“追著打,不降低濃度麼?”
藥物作用有時會疊加。
如果先前噴灑的藥物未代謝淨,便急著追另一種藥物,按理來說,需要合理降低濃度。
花田負責人擺於身前的兩手,交疊攥握,可見緊張,“當時急於控製態勢,半小時不見,旁邊壟上,便從青綠枯成灰黃。”
秧苗葉片藥斑明顯。
擰著莖,宛如粗糙麻繩。
花獻宜輕輕一拋,那卷曲的秧苗丟回基質上。
病害加藥害,讓一掰就脆斷的康乃馨莖稈,變得如此空韌。
請來的教授與技術員,經驗豐富,觀察片刻後,近他身前。
幾位較為年長,普通話中攜點地方口音:“不是蟲蟲,是黴菌。”
舉起一株苗,給花總、江總展示。
“我們初步判斷這是康乃馨枯萎病。”
江麥道:“枯萎病?”
專家:“欸,對。”
指著一側,“你看,這邊是還正常點。”指另一側,“這邊,就蔫蔫啦。這是一種畸形。”
手勢從下往上抬,“苗苗感染發病後,會在短時間內,杆杆、葉葉失綠,直到變成稻草色,並打轉轉。”
“剝開杆杆,”專家剝開底部莖稈,“你們看嘛,根根,這裡,到杆杆,一直延伸,都是褐色!”
江麥像是大學課堂上第一排的積極學生:“褐色!”
專家很歡喜,“欸,對!褐色。”
繼續,用極薄的銀色刃片,橫切莖部。
褐色區呈現弓形。
花獻宜虛心:“老師,請問感染的病原菌具體是什麼?”
專家扶了下眼鏡:“尖孢鐮刀菌。”
邊說手上隨著聲音一齊,抑揚頓挫,頗有學者風範,“較為厲害,屬於啊,真菌病害。”
專家雖身為經驗豐富的大拿,但仍秉持著嚴謹態度:“待會兒,我會讓我學生,取樣,回所裡實驗室化驗,再確定一遍。”
“辛苦老師。”花獻宜又問,“發病機製呢?”
另一個專家解答:“主要是植株衰弱狀態感染上病菌,這種病常發生在夏季,溫度偏高時。若通風不足、基質飽水量較高、氮肥過足,也容易促使或加劇。”
“我們初步推測。”專家展示切花留下來的痕跡,“應是采摘期間,植株較為虛弱,傷口還未愈合便接觸到了病菌。導致這場病害發生。但病原菌從哪個渠道來,一時無法判斷,還需要深入調查。”
花獻宜知這些已病康乃馨無救,直接詢問消毒措施:“事已至此,怎樣讓棚內能最快恢複生產效力?”
“拔除所有植株。”專家另外提醒,“不要將攜病植株以及土壤外帶亂扔,怕其他棚中或是附近農戶的康乃馨感染。”
江麥道:“甲醛消毒麼?”
“不失為一個法子。”專家肯定,“再交替使用常見土壤消毒藥物。”
花獻宜有些猶豫,他雖是花商,但始終覺得土地效力,不是人為一味壓榨所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