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如同嘮家常。
組長:“還記得以前在學校,社團文化非常豐富,那時候總是一副永遠不想睡覺的朝氣!哈哈…”
她的曾經同學:“就數你最活躍,當時,我們還沒到被安排工作的年紀,你就已經能接漢西對照的現代詩翻譯稿子了!”
“有時代的契機嘛,那時候蓬勃生長的不僅有我們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還有整個社會——思想、文化激烈碰撞。”
組長向曾經的老師、同學們,回憶當時接單現代詩翻譯稿子的來龍去脈,“就巧了!剛好是所學所用。要不說滬城機會多呢——我要是十五年前,在家中農村上大學,哪裡會得到我們出版社的機會!哈哈。”
說到這,組長又站起身,先對江媽敬杯,“多謝孟主編的賞識!”
江媽微抿酒回她,“是你自己能力出眾,性格也開朗,主動尋得機會!”
“後來啊。”組長對大家說,“接著單子,接著單子,多了,就從接單學生,變成了正式員工,哈哈!”
眾人大笑。
組長又稍稍偏向,敬江爸,“入了咱出版社後,我也沒想到能這麼喜歡裡麵的工作氛圍,一呆就呆成了老員工!敬江社長——謝謝社長!”
江爸笑著點頭抿酒。
各老師眼神簡單相互交接。
由年齡較輕的出聲:“以前你說最怕無聊,不肯留校。是不是在出版社這些年很有意思?”
“哪兒啊?不能說不肯留校。”有帶自己的老師在呢,組長,“我超愛我們的母校,也可懷念青蔥校園時光了。但確實,相比一直麵對課堂,我覺得,不如在外麵有意思。”
向客人們簡單說社裡的氛圍:“上午10:00上班,下午17:00下班,總比有時需要匆忙起床上早課好。雖然是私人出版社,但企業氛圍、文化氛圍都很舒服的,有時候還能借著工作,外出交流不同的人、事…”
一年紀最長的老師說話:“現在大學生也多了,各個都有文化,要是也能像你畢業的那個年代一樣,好用文憑找個對口專業,就好了…”
組長會心一笑:“秦老師,學生能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多虧了您和係中其他老師的悉心教導。學生我,也是得做點什麼回報母校,哈哈…”
“老師,您不太能喝酒。”組長給秦教授遞上其他飲品,“學生工作多年,雖然沒能做到為母校捐大批設備、大額資金,但學生想儘點自己的心意,為專業介紹一些工作渠道。”
秦教授與組長同飲。
本就是先前溝通過,大家都知此飯局主題。
幾番敬酒下來,這位中間人組長仍然目光炯炯,邏輯清晰,言行有度,不偏離主線。
“母校一向主張【學貫漢外】的理念,在眾學子心中埋下了一顆夢的種子。”
“如果學生能在走出校園之際,不多兜轉,便尋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大概離自己選擇西語語言文學這一初衷,更近了一步。”
眾客人點頭。
組長手心向小江總,“我們小江總剛好有一個,需要翻譯西語的雜誌項目,即將開啟。”
江麥接過話,主導,“但這個項目與往常不太相同。”
眾客人很感興趣。
不同在哪?
“既需要西語翻譯漢語。”江麥,“也需要漢語翻譯西語。”
如果僅是這點不同,那還算不上不同,這看起來蠻稀鬆平常的——就像小初高課堂上,老師聽寫,有時報漢語聽,有時報英文聽。
眾客人有涵養,知不單這麼簡單,耐心繼續聽。
江麥繼續:“要將富有浪漫藝術氣息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