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秦始皇(3)(2 / 2)

秦國百姓本就尚武,厭煩文人那一套繁文縟節,現在又聽聞神仙都誇讚的陛下,竟然還被儒生欺辱,心中自是不滿。

在天幕的助力下,始皇遙不可及的身影忽地一下親切了許多,比起威武的陛下,這位“調皮可愛”氣儒生的陛下,顯然更得民心。

其他朝代。

乍一看沒覺得有問題,在天幕解說後才發覺不對勁的眾人:“......”

大臣們不由自主代入了一下自己嘲諷陛下的畫麵,不由驚出一身冷汗,大逆不道啊這是!

而在皇帝之中,經常和臣子爭辯的李世民倒還好,隻覺得這群儒生的提議確實麻煩,換他來也是支持秦始皇的選擇。

朱元璋則是氣的不輕,想象了一下自己被酸儒嘲笑的畫麵,一時之間,草民出身的自尊心作祟,他盯著跪坐於地的大臣們,冷哼一聲,想不到秦始皇心那麼軟,要他說,夷三族也不為過!

原以為天幕要批評始皇,結果回旋鏢到自己身上的儒生漲紅了麵龐,被點名批評的秦朝齊魯儒生尤勝。

【話說回來,從儒家的角度出發,以蒲草裹車輪,有利於環境保護,而修築車道到山頂顯然破壞了人與生態的平衡。

這一點,秦始皇在史書上也遭人詬病。如在《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就記載始皇到湘山祠時遇大風,渡不了江。於是問博士:“湘君何神?”

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伐儘湘山樹。

對於秦始皇渡江不得而伐香山樹這件事,世人都持批評的觀點,認為嬴政不僅破壞自然環境,連自然界的一點風浪都不能容忍,湘水之神都不放入眼中,太過霸道。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乎?

尷尬的事情來了。據嶽麓書院藏秦簡記載,秦始皇南巡遊至湘山時,因喜愛湘山一帶的樹木美景,將湘山、屏山、駱翠山以南列入禁苑禁止砍伐。

此外,《秦律十八種田律》中也規定春天二月不準上山砍伐林木資源,除夏季外不得焚燒雜草以肥田......到七月禁令才可以解除。這稱得上是我國古代社會最早的保護森林資源的法律。

從史料價值上看,禁伐樹木是秦朝人抄錄當時的詔令條文,絕非虛言,與之相比,采錄漢代民間流傳的《史記》,其真實性便大大降低。

可以說,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啊,更何況是記錄在史書中的謠言。時至今日,有些人仍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憐我們始皇大大,平白無故背負了幾千年的罵名......】

漢朝,司馬遷低頭看了看手中的竹簡,默默攏在了袖中。

後人竟連秦朝的詔令都翻出來了!恐怖如斯!

不行,除了先人的文獻外,他得回民間重新做一些考據,誰能料到幾千年後的後輩這麼較真呢......想到忽然翻倍的工作量,司馬遷頓覺心態滄桑。

不過聽天幕的意思,在這之後的幾千年裡,後人似乎都以他撰寫的史記為標杆。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雖身陷囹圄,然所作之書流傳千古,到底也算明誌了!

這一邊的太史公悄悄藏起了書,另一邊的讀書人則炸開了鍋。

什麼!連太史公的《史記》都不可儘信,那還有什麼是真的,天幕你快說什麼是真的!

然而還不等他們緩解一下恍惚的情緒,更具爆炸性的信息又如巨錘般砸來。

【除伐湘山樹之外,秦始皇還背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以焚書坑儒尤甚。

焚書這件事呢,要追述到秦始皇34年,也就是公元123年,一個君臣同樂的酒宴。

宴席之上,趁著氛圍大好,一位叫周青臣的大臣便拍了拍嬴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