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房頂之上並沒有什麼縫隙存在,不必擔心在考試的途中出現下雨漏雨的情況。
號舍的正中央擺放著一條小桌椅,上麵早就已經準備好了這次秋闈第一場的試卷,
隻不過周辰到是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開始答題考試,他反而是先從包裹裡麵取出了提前準備好的水袋和麵餅吃了起來。
畢竟從天剛蒙蒙亮開始到現在,周辰可是粒米未進、滴水不沾呢,就算是科舉考試也要填飽肚子吧。
就著水袋裡麵的肉湯吃了相當於三大張麵餅的碎餅塊以後,周辰這才心滿意足地坐到了書桌前麵準備開始答題。
鄉試秋闈攏共分為三場,每場考試又將會維持整整三天的時間。
倘若是換做成其他的考生以後,在折騰了這麼一個大清早以後,肯定是要先行休息一段時間,養精蓄銳以後再開始答題考試的。
然而周辰身為一名武者,其自身的精氣神卻是遠非尋常普通讀書人所能夠比擬的。
就算是整整熬上他個三天三夜不睡覺,恐怕周辰的精氣神也要強盛過場中絕大部分的考生。
所以當周辰水足飯飽以後,他便直接俯身與書桌前麵,開始奮筆疾書了起來。
這鄉試秋闈的第一場考試當中攏共有七道考題,其中三道考題出自於四書,另外四道考題則是出自於五經,考生攏共需要作答出七篇文章來。
在大明朝的科舉考試當中,其實並不會給考生太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一切全部都遵循著嚴格規範的八股之法來進行錄取。
所有考題儘數都出自於四書五經當中的某一段路,由考生以此來引經據典的給出答案。
而且考題的答案也必須擁有一個固定的文體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甚至就連句子的長短,文字的繁簡,聲調的高低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要相對成文,字數還有限製。
因此到了最後,幾乎大多說考生所作出的答案其實全部大同小異。
這種形勢下的科舉,考察的其實並非是考生自身學問的高深與否,而是考生對於四書五經的量,記憶量是否龐大。
倘若是量不夠的話,恐怕就連考題是出自於四書五經當中的哪一篇都弄不清楚,又何談是引經據典的作答呢。
不過這對於周辰來說卻是十分地有利,倘若是讓他去解讀四書五經當中那些聖賢文章當中的經義,那著實是在為難他。
然而換成現在這種偏向於記憶量方麵的考題,那就再適合不過周辰了。
憑借著這幾個月孜孜不倦的備考,周辰完全可以說是能夠將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了。
抬眼一掃桌麵上的試卷,他立刻就能夠在腦海裡麵選找到這題目是出自於四書五經當中的哪一篇、哪一章,從而引經據典做出對應的答案。
這樣一來,周辰的答案雖然稱不上多麼地新穎,無法讓人耳目一新,但絕對可以說是中規中矩任何人也挑不出毛病來。
解元、亞元等讚譽或許不可能,不過中舉是絕對沒有半點問題的。
s新書發布,小撲街求投資,求收藏,求書單,求推薦,求支持,各種打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