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經文的字體雖然十分精致,不過周辰卻是並沒有過多關注什麼。
此時此刻,周辰的注意力,儘數都在經文中間的那尊佛像上麵。
那是一尊金色佛陀,端坐於虛空之中。
重重日月星辰圍繞盤旋在周遭,將光輝都加持在了那尊金色佛陀身上。
這尊金色佛陀雙眼微微閉,盤膝,雙手結印,神態安詳。
不像是大多說寺廟裡麵的佛像那般威嚴肅穆,反而是透漏出來的是一種親切,熟悉的氣息。
尋常人見得這尊金色佛陀以後,心裡麵甚至會升起一種感覺,仿佛這尊佛陀就是自己千百是世起源的前生一樣。
這才是真正的佛陀形象,神態和氣質能夠引起常人的共鳴,擁有著自身成佛的禪機意境。
佛宗的教義講究一個眾生平等,世人皆可成佛。
因此真正的佛陀形象,決然不是什麼威嚴震懾,而是那種使人得見以後,便立刻能夠煥發出心中的佛性才對。
可惜的是,因為先前幾個世界的經曆,周辰對於佛宗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印象。
所以即便是眼下這尊金色佛陀的形象十分美好親善,隻不過周辰的心裡麵卻仍舊沒有任何一丁點的動容。
而且以周辰的神魂強度來說,這尊金色佛陀也完全無法影響到他的心智分毫半點。
稍稍體悟了一番這尊金色佛陀所蘊含的佛性禪意以後,周辰便轉眼看《彌陀經》的具體內容去了。
除了經文的名字以外,這篇經文開張就是四個大字,“如是我聞……”
周辰也是飽覽詩書之人,他自然清楚這四個的含義。
但凡是佛宗的典籍,隻要用了如是我聞四個字開頭的,那就代表著這篇經文是真正聽見佛陀說法而流傳下來的。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便是外道典籍和正經的區彆。
按照道理,如果是修行的法門,不會出現這個四個字。
因為佛根本不傳修行的法門,隻教人如何明心見性。
這就如同上古聖賢隻教導讀書人養正氣一樣,僅僅隻是給出了一個大致的方向。
至於具體應該如何去明心見性,如何去養正氣,都需要自己去摸索推斷,各有各的成就和道理。
無論是佛,還是上古聖賢,皆儘隻是指了一條明確的道路和方向而已。
例如這卷《彌陀經》當中所記載的神魂修行之法,其實都是大禪寺千百年來吸納各種教派精華,從而提煉出來的罷了。
對於這卷《彌陀經》是否真正是佛陀口述,這一點周辰不置可否,他直接就略過了那些內容,直接看向了其中所記載的具體修行方法。
“神魂存想於天庭,天庭者,眾神之所歸,眾佛之靈台。
觀想天星之氣貫頂而入,寸寸深入,與神魂結合,幻象重生……”
周辰到並非是打算修行這《彌陀經》上所記載的觀想法。
擁有星辰觀想法在身的周辰,自然是用不著去觀想那尊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