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複合在玻璃內部,就算是儲存幾千年,都不會出現數據丟失的情況,如果再加上矽納米鍍層,外力也很難破壞玻璃存儲器。
唯一的缺點,就是刻錄數據後,玻璃存儲器就基本不可修改了,也就是說玻璃存儲器是一次性的,當全部儲存點被刻錄了,就不能再儲存數據了。
黃修遠翻了翻詳細的測試數據,還發現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讀取速度上,需要光投射器和光敏解碼器的配合,雖然比一般的磁盤、磁帶快,卻慢於閃存(u盤),介於兩者之間。
不過他卻看到了玻璃光盤的潛力,至少在冷備份上,可以取代目前的磁帶盤。
所謂的冷備份,是指需要長期儲存的數據,比如銀行的用戶信息、官方機構的資料儲存、博物館的書籍內容、大型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儲存之類,或者災難備份。
這些領域都需要冷備份,要符合冷備份的儲存條件,必須具備幾個特點,一是儲存量巨大,二是保存期限久,三是穩定性好。
目前這些領域中,都采用磁帶盤來儲存信息,磁帶盤就是以前常見的錄音帶盤,兩者是同一種技術。
例如時光信息的數據庫,就配備了兩個龐大的磁帶儲存庫,專門用於備份,確保所有的信息不會丟失。
雖然磁帶盤的使用壽命普遍在二三十年左右,最長可以達到五十年,比起磁盤的3~5年,要高一個量級。
但是玻璃光盤的有效儲存期限,是千年起步的,因為玻璃被埋在地下的降解時間,可能需要100萬~200萬年左右。
如果儲存玻璃光盤的倉庫,可以長期保持恒溫恒濕,又不暴露在外部環境下,玻璃光盤內部的數據點,估計可以維持幾萬年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可以攻克可逆讀寫,那玻璃光盤甚至可以取代機械硬盤、一部分半導體內存的市場。
根據苗國忠團隊的計算,目前玻璃光盤的數據點,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數據點的複合密度,理論上可以提升到05納米的極限。
1平方厘米的麵積,在理論上可以布置400兆個數據點,每一個數據點,可以用黃光表示0,用藍光表示1。
通常計算機中,1個字節(b)由於8個二進製數組成,1kb=1024b,1b=1024kb,1gb=1024b,1tb=1024gb,這些是我們常見的數據儲存單位。
400兆個數據點,換算成為gb,就是46562萬gb,或者是4547tb。
這可僅僅是手指頭大小的麵積,理論上就可以儲存4547tb的數據容量,說明其潛力非常巨大。
隻要製造出普通光盤大小,儲存量絕對不小。
加上長時間的穩定儲存,能不能取代半導體儲存、閃存,黃修遠不知道,但是取代磁帶盤,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他專門就這個技術,寫了一份電子郵件,發給在嶺南總部的陸學東,給苗國忠團隊加大扶持,研發出玻璃光盤和配套技術。
翻了翻其他內容,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技術方向,黃修遠一一做出批示。
他的指導,會讓燧人公司的科研工作,少走一些彎路,這非常的重要。
有時候在科研中,方向是至關重要的,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可能會走入死胡同之中。
黃修遠的未來記憶,有著清晰的科技發展路線,自然可以看出這些項目,是否具備走下去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