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畫麵一轉,又出現原始部落的獸皮編織,再到東周時代的刺繡工藝,宋代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
最後出現一台設備,在快速又精確的編織著一匹“布”,而在布一側,標準4060納米的尺寸。
研究納米光電子的陳海深,擰了一下自己的大腿,一陣刺痛感,讓他清醒過來,他有些驚魂未定地轉過頭:
“老王,這東西?”
王存節也是一臉的不淡定,隨即:“這個真的不好說,聽說哈佛大學的查爾斯?李波教授,在這方麵進行過非常多的研究,隻是當年產業界並沒有采用納米線的路線,而是走濕法光刻的路線。”
而在場的不少人中,包括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研究員陳立桅、湘省大學特聘教授段鑲鋒、複旦大學化學係教授鄭耿峰、水木大學物理係教授範守善,都是查爾斯?李波的學生。
他們都從事納米材料的相關科研方向,看完了宣傳短片後,就知道燧人公司走的技術路線是什麼了,同時也明白了這個技術的關鍵。
納米線半導體的關鍵,在於材料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如果沒有辦法提供大規模納米線材料,那這個技術不可能應用於工業化生產。
突然陳海深反應過來,然後激動不已的說道:“老王,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額……你明白什麼了?”王存節一頭霧水。
臉色漲紅的陳海深,語氣微微顫抖:“玻璃光盤的鋁納米線網格,我知道這個納米線網格是怎麼來的了。”
被一提醒,王存節也反應過來了,同時他心裡麵掀起了驚濤駭浪,原來燧人公司早有準備。
又聯想到目前已經大規模量產的玻璃光盤,也就是說燧人公司的納米線生產技術,應該早就可以工業化了。
在場的人都是聰明人,很快他們就將玻璃光盤和納米線技術聯係起來,推理出燧人公司基本大規模量產納米線的技術。
黃修遠環視所有人,緩緩開口說道:
“各位的心裡麵已經有答案了,沒有錯,我們公司已經實現了各種納米線的大規模量產技術,在璃龍光盤上的應用,不過是小試牛刀。”
他的聲音,如同一把大錘,重重的砸在所有人的心臟上,讓現場都一片肅靜。
“目前我們已經成功研發了納米線紡織機——緇衣。”
大屏幕上出現緇衣—1的圖像,以及一些技術參數和相關介紹。
“初代緇衣的加工精度為40~60納米,單台設備每天可以加工730~1150億個晶體管。”
“目前龍圖騰的汕美半導體基地、德州半導體基地,已經擁有超過120條芯片生產線,處於試生產有35條。”
所有人的呼吸都粗重起來,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將他們都打得措手不及。
按照黃修遠公布的信息,擁有上百條芯片生產線的龍圖騰,目前正在測試芯片製造。
敢一下子上馬上百條生產線,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燧人公司對於自己的技術非常自信。
要知道目前的芯片工藝上,進入大規模量產的芯片工藝在40納米左右,前沿的在32納米左右,還沒有大規模量產。
如果這個緇衣納米線紡織機和納米線生產技術是真的,那代表燧人公司的芯片製造技術,已經追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
黃修遠拍了拍手,頓時大屏幕緩緩升起,露出後麵隱藏的東西,一台緇衣—1靜靜地陳列在那裡。
“這就是緇衣納米線紡織機的樣機,歡迎各位上台來驗證。”
頓時整個會場的喧囂起來,就算是平日裡淡定無比的專家教授,也迫不及待的舉起手來,希望可以上前去仔細觀摩一番。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很快黃修遠就點名了10名與會者,上台觀摩緇衣納米線紡織機的製造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