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合作的事情,張明流立刻上心:“是的,像太陽能電池板和溫差發電,我們的衛星就用得上,還有你們公司的芯片,都可以考慮合作。”
幾人也討論起來。
新型太陽能電池板在外太空的工作效率,由於沒有大氣層的削弱,可以達到最大效率。
同樣在熱電材料上,可以應用於衛星內部的零部件快速散熱,以及同位素核電池的發電。
討論了半天,張明流又說到了這一次發射任務上。
“王院士,我還是心裡沒底,這一次發射任務,還多另一個設備。”說到這裡,張明流就有些無語和鬱悶了。
“嗬嗬……”張培材院士有些尷尬起來。
張明流之所以怨念十足,主要是因為這一次發射任務中,長11運載火箭有兩個“乘客”。
一個是實踐12號衛星,另一個乘客,則是前哨1實驗衛星。
這個前哨1實驗衛星,其實鵲橋中繼衛星的測試版,由於長11的同步軌道載荷達到75噸左右,而實踐12號衛星隻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有效載荷,剩下的有效載荷,航天局打算充分利用起來。
於是就有了前哨1實驗衛星的出現。
黃修遠聽了這個事情後,也是一臉懵逼和無奈,老一輩的科學家們,在做事情上,往往都是追求實用性和性價比。
在他們看來,長11還有5噸左右的同步軌道載荷,如果不充分利用起來,簡直是暴殄天物。
翻了翻相關的資料,他發現前哨1實驗衛星的設計,也非常簡單粗暴。
由於有效載荷富餘太多,張培材院士他們的方案,是將有效載荷變成芯二級。
也就是說長11運載火箭的箭體,是由芯一級—固體燃料、芯二級—液體燃料+前哨1實驗衛星、芯三級—實踐12衛星,這三個部分組成的。
由於n20固體燃料的比衝高達860左右,基本上芯一級的動力,就足以將75噸的芯二、三級,送到預定的軌道上。
如果一切順利,還有大約10~15的燃料富餘,足以讓芯一級,利用剩下的燃料,強行返回藍星大氣層內。
就算是讚同性價比發展思路的黃修遠,也忍不住提醒道:“張院士、王院士,這一次發射任務的項目是不是有點多?”
“放心,我們還是分的清主次的。”王勘院士倒是信心滿滿。
張培材院士解釋道:“芯一級足以保證實踐12到位,而前哨1和芯一級的回收試驗,就算是不成功,我們也不會有太多損失。”
“那好吧。”黃修遠也沒有辦法,畢竟運載火箭都裝配好了,發射時間都公布了,除非遇到不可抗力,不然不會取消發射任務。
對於這一次的發射任務,黃修遠並沒有太過於關心,他過來這邊,也是恰逢其會罷了。
他受邀過來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另一件事情。
由於近期燧人係的科技發展迅猛,特彆是在材料學上,更是硬生生,將華國材料領域的水平,拔高了一個大階段。
航天領域對於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張培材院士等人的新項目,就遇到了不少難題,所以特邀黃修遠過來,希望可以給出一些解決的方法或者思路。
走出長11運載火箭的總裝配車間,在張培材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隔壁的另一個裝配車間。
這裡同樣陳列著一枚運載火箭,隻是體積比長11大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