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了一趟各個飛機製造企業的常輔國,在9月5日回到了汕美城區,向黃修遠和林百傑彙報了一些具體情況。
聽完常輔國的彙報,黃修遠思考了一會,又拿起那幾個公司的飛機項目。
目前而言,大型運輸機、超音速戰機和商業運輸機,已經開始步入變革階段。
他翻到西飛的衝壓火箭混合動力飛機計劃,倒是有些詫異,其實這個計劃在之前就有了,主要是用途是發展空天飛機。
有了n20高能燃料後,西飛在這方麵,確實做了非常多研究工作。
但是對於空天飛機的未來,黃修遠並不太看好,主要是定位太尷尬了,有種不上不下的無奈。
特彆是隨著近些年來,衛星和地麵監控係統的完善,以及近地軌道打擊武器的出現,可以進入近地軌道的空天飛機,也不具備什麼壓倒性優勢。
當年赤露西亞也搞過空天飛機,後來發現這玩意,在大氣層內打不過普通戰鬥機;而在近地軌道上,又不如戰略導彈,便對空天飛機失去了興趣。
在黃修遠看來,發展空天飛機,還不如建造軌道母艦,利用目前國內強大又便宜的運載火箭,將模塊化的零配件發射到外太空,組裝一批幾百噸的軌道母艦。
在軌道母艦上麵,可以搭載導彈、成熟的激光炮、戰鬥衛星,對地麵形成居高臨下的壓製。
不過軌道母艦,同樣存在不少缺點,比如軌道相對固定,容易被對方鎖定和集火。
比如馬斯克的星鏈衛星,在必要的時候,就可以轉變成為自殺衛星,用於撞擊軌道母艦、空間站和其他衛星。
除非有成熟的激光炮和防禦係統,可以保證軌道母艦的生存能力,不然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不過黃修遠倒是沒有完全否定空天飛機,因為空天飛機還是有一些用途的,但不是用在戰鬥上,而是應用在偵察上。
普通的大氣層偵察機,隻能在自己的領空和國際航空區飛行,不能隨便進入其他地區的領空。
而偵察衛星,最低都在三百五十公裡以上,或者利用大橢圓軌道,可以在近地點的位置,逼近藍星220公裡附近,例如米國的鎖眼衛星,就有一部分是采用大橢圓軌道的。
就算是這樣,加上高精度的光學設備,衛星拍攝的影像精度,最高在0.1~0.35米左右;民用的精度就更加低了,通常在1~10米左右。
那為什麼不將衛星,布置在100~200公裡的近地軌道上?
最主要的因素,是空氣阻力和星球引力。
雖然卡門線是100公裡,但是在100~350公裡的近地軌道區域,仍然擁有相對密集的氣體分子存在。
如果衛星的軌道低於350公裡,由於氣體阻力的存在,飛行速度會不斷下降,低軌道衛星是依靠飛行速度,來抵抗星球引力的,一旦速度下降,就會被引力拉下大氣層。
就算是采用大橢圓軌道,近地點也不能低於200公裡,不然就有被拉下大氣層的危險。
其實位於405公裡軌道的國際空間站、位於452公裡管道的天宮空間站,每天都在向下跌落著,隻是下降的高度不明顯,可以通過定期啟動輔助發動機,提高空間站的軌道高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低層近地軌道的空氣阻力問題,一直是各個航天機構頭疼的事情。
而空天飛機恰好可以在一百多公裡的卡門線附近飛行,作為間諜衛星使用,可以將觀測精度提升到5厘米的極限。
同時空天飛機還相對靈活一些,可以快速機動變軌,甚至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地區的上空。
由於國際法規定,領空的上限就是100公裡的卡門線,超過卡門線的區域,屬於國際公共空間。
空天飛機可以專門飛在一百多公裡的高度,故意惡心那些對手,直接大搖大擺的拍照,對方還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黃修遠放下手上的西飛空天飛機計劃,又拿起那份飛鵬二型的設計方案,有些詫異的問道:“訂了兩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