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美的第一科研區。
188納米機器人實驗室。
黃修遠看著眼前設備,露出一絲笑容,這是一台利用仿生學設計出來的超級聲呐設備。
包裹在機器核心的聲敏器內,密布著一種特殊的納米顆粒,這種納米顆粒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生物體耳朵中的壓力素。
人類耳朵中的壓力素,在自然界中,隻能算弱雞一個,有些動物可以分辨出幾千公裡之外的特定聲波頻率,這是自然造物的神奇。
在去年七月份,黃修遠就向陸學東布置了一個科研項目,從自然生物身上,尋找超級仿生技術。
這個代號“順風耳”的項目,經過三代改進,目前已經可以初步應用了。
項目負責人高覺,向倆人介紹道:“董事長、陸總,順風耳1的人工納米壓力素,我們一共采用了5種動物的壓力素仿生結構。”
一旁的電腦上,顯示出5種動物,分彆是大象、蝙蝠、海豚、貓頭鷹、大蠟螟,這些動物的聽覺異常敏銳。
然後高覺調出這5種動物的特殊壓力素,壓力素可以通過電致收縮效應,將聲音探測的靈敏度放大上千倍以上。
這種如此細微的聲音靈敏特性,可以通過超算輔助分析,迅速鎖定周圍600公裡之內的海底目標,160公裡之內的對流層目標,1900公裡之內的地下目標。
“這是我們和軍方合作的南海之耳項目。”高覺打開連接了超算分析係統的探測係統,係統形成的三維立體模擬地圖上,可以看到大量顏色各異的標注目標。
布置在各個島礁的順風耳聲呐設備,直接鎖定了所有在南海活動的船隻。
隻要半徑大於1米的活動物體,就會被超算單獨羅列出來,然後通過各個聲呐探測點活動的數據,經過超算的分析,形成具體的目標。
這套係統投入使用了一個星期,就發現了上千個無人聲呐設備,包括拿著無人太陽能船,在南海發現了一大堆。
被準確鎖定目標後,這些東西目前正被拉網清理。
看著三維立體模擬地圖上,隱藏在北部灣和西沙附近的六艘基洛夫,以及其他標注出來的潛艇,簡直就像對方在實時彙報著位置一樣。
而秘密布置在滇省、桂省、高棉的順風耳1—2陸基地下聲呐,同樣將整個中南半島的地下活動,檢測得清清楚楚。
彆說什麼地下核爆實驗之類,就算是在地下空間內打一個噴嚏,都會被探測係統檢測出來。
顯然這一套係統,對於海底、地下目標,有非常強大的監控能力。
不過黃修遠看完相關的調研數據後,也發現這套係統造價不菲,順風耳係統中的聲呐設備,一旦大規模量產,成本倒是沒有太高。
真正占據成本大頭的地方,其實是配套的超算,因為超靈敏的聲敏器,時刻帶來巨量的聲音數據,要在這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找出有用的特定頻率,需要消耗的運算力,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
單單是南海之耳項目,就動用了兩台12萬兆級的超算,如果要將南海之耳開展成為亞太之耳,甚至藍星之耳,需要的運算力太多了,簡直是天文數字。
幸好國內這幾年在半導體上,發展得非常快,申威公司打造了二十多台純國產的超算,不然還真沒有辦法負荷南海之耳的正常運行。
黃修遠想了想吩咐道:“這套係統的潛力不僅僅在探測上,你們可以向通信發展和聲音還原發展。”
“我就知道你有這個想法。”陸學東拿出手上的平板,調出了順風耳項目的另外兩個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