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農業的優勢非常大,缺點也非常大。
主要缺點可以分成兩個方麵:一是技術性問題;二是成本性問題。
技術性問題,可以細致的概括為:日光燈光源、藥肥噴灑、真菌繁殖、人造土壤的板結。
而成本問題,就是室內農業的建設會維護成本相當高,普通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作為農業大廈,最多隻能實驗40~50年左右。
目前技術問題已經被攻克,隻剩下成本問題,而成本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和能源成本有關係。
另外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的壽命問題,也可以采用氧化矽—氯化鈉這種新材料,不僅僅成本更加低,而且強度和使用壽命都非常高。
正常情況下,氧化矽—氯化鈉為主材料的新型建築,使用壽命通常在120年左右。
而且可以通過重新鍍膜和熱熔重塑,讓建築物重獲青春。
農業大廈將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可以逐步取代自然農田。
目前豐民農業和北大荒集團,已經在北方地區建立大大小小57棟的農業大廈,占地麵積達到3.4萬畝,內部可種植麵積達到了170萬畝。
雖然是實驗性質的項目,但這170萬畝室內種植麵積,相關農作物的年產量,卻比北方自然農田高,平均每畝的生產效率,達到自然農田的2.4~2.7倍左右。
如果全力推廣農業大廈型的室內農業,本土以前的18億畝耕地,其綜合生產效率,才相當於占地2400萬畝的農業大廈(50層高)。
農業大廈,也可以叫農業工廠。
在黃修遠看來,這是未來的必經之路,農業遲早要擺脫自然環境的限製,進入全人工農業時代。
其實這也是大中華區,農業戰略難以避免的方向,隨著老一輩農民的年齡變大,這些老農民遲早要退出勞動者行列。
那農田就需要新一代來繼承,但是新一代很難理解父輩的勞動模式,讓一個大學生拿著鋤頭去耕田,這明顯是在強人所難,也是在浪費人才。
這個時候,高技術的室內農業,和北方平原的大機械化農業,就成為新一代農民的重要發展趨勢。
同時這也是維持30億人口富裕生活的關鍵,僅僅依靠自然農田,要維持30億人口的富裕生活,顯然存在很大的壓力。
畢竟這些年來,自然環境的變化,有時候是防不勝防的,自然農田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一旦內部出現糧食危機,那大中華可能重蹈天竺的覆轍,糧食上社會穩定的壓倉石,容不得一絲馬虎。
因此黃修遠和戰略智庫討論後,得出的結論是,儘可能削弱農業中的自然因素,增強農業的人工因素,保證農業生產處於可控狀態。
室內農業和農業大廈,就是這個戰略的核心。
其實這個農業發展戰略,也是為了以防萬一。
如果突然爆發核戰爭,或者諾亞會打算同歸於儘,引爆黃石火山,那藍星的生態環境極有可能會受到毀滅性打擊。
而且黃修遠記憶中,從2026年開始,全球氣候變得非常異常,西方環保人士鼓吹的全球變暖,不僅僅沒有出現,反而出現全球變冷的情況。
全球變冷雖然是緩慢的漸變過程,但期間的特定年份,出現超低溫寒潮,卻是很難預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