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革新(2 / 2)

納米崛起 嶺南仨人 4559 字 10個月前

“歡迎回來,可以吃飯了。”妻子橋本惠子已經做好了飯菜。

脫鞋洗手後,橋本勤澤看到父親和母親,正在看電視,而且是中文台節目,有些好奇的問道:

“父親,為什麼不看日文台?”

“沒關係,我在老年大學學習了中文,現在多看中文節目,練習一下聽讀。”橋本新材是一個乾瘦的老頭,帶著一副老式眼鏡。

他母親橋本廣雅笑著說道:“你父親是閒不住,找點事情做。”

“那樣也好。”橋本勤澤表示理解,在北海道生活的時候,他父親是大學教授,退休後還必須去兼職。

這種情況在東亞非常普遍,退休老人幾乎很難真正退休,除非真的家裡有礦,不然普通人退休後,隻能選擇再就業。

國內也就這兩年來,情況大為改善。

除非是特殊人才,可以退休返聘,其他人一到年齡,就強製進行退休。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刺激人口增長,也是為了促進青年就業率,以及老年人的再教育、新消費。

或許有人會感到非常疑惑,為什麼強製退休可以刺激人口增長?

其實裡麵的深層次邏輯,在於減少內卷,讓老年人回歸家庭,減少年輕人在家庭投入的時間。

當老年人勞動力大量退休後,就可以采用機械化、智能化取代一部分低端製造環節,進行產業升級。

看似勞動力整體減少了,實際上質量卻提升,而且工資水平可以逐步提升。

另外老年人也並非一味地休息,通過社會扶養計劃,他們基本都是衣食無憂的人員,可以做一些義工、義教,豐富一些傳統文化。

比如現在各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就充斥著大量的老人,他們有時間慢慢學習。

當然有人會說,老人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用?

這其中自然有用處,因為每年都有人退休,這意味著大量新鮮血液流入。

另一個原因,那就是老人又不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家人朋友,在潛移默化下,他們的家人朋友,也可能會學習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隻要基數足夠大,總有一些年輕人會被影響到,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化家傳技藝傳承下去。

不然老人和年輕人都忙著工作刨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隻能變成一種口號,或者隻剩下一個商業化後的殼子。

另外學園都市又需要大量有經驗的老人,向學生們傳遞一些傳統文化、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

這方麵的工作,黃修遠一直在做,特彆是現在很多老一輩還沒有徹底離世,要把握住最後的機會。

當然,適合進入教育領域的老人,都是經過重重篩選的,不是那種老流氓、老公知。

而且大中華聯邦的教育係統,正在逐步覆蓋整個大中華區,在本土之外的學園都市,也需要大量人手。

因此啟用有經驗又衣食無憂的老人,成為當前的權宜之計。

類似於橋本勤澤的父親,這種大學退休教授,其實屬於可轉化的老人之一。

要邁向星際文明,需要的不僅僅是財力武力物力和科技,還要在精神和文化上,實現全新的蛻變和革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