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熒惑真菌在適宜的環境下,最快可以18個小時增殖一代,哪怕是專門找熒惑真菌中的穩定基因,作為疫苗的靶向基因,也扛不住它的高速變異。
因此對於這種變異速度超快的微生物,疫苗基本是沒有太大作用的,除非生物本身的生命層次提升上來,才可能硬抗這種高速變異微生物。
其他方法,要麼就是走機械飛升路線,直接將有機體舍棄,完全機械化;
要麼走靈魂量子路線,變成單純的量子生命體。
簡單來講,就是不做人了。
機械飛升、量子靈魂、基因進化三條路線中。
目前最有可能的一條,就是機械飛升了;而量子靈魂技術,暫時不用考慮,因為沒有技術基礎;最後的基因進化,倒是一條不錯的路線,但同樣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聯邦科學界對於機械改造人和基因進化兩個技術方向,也一直爭論不休,連黃修遠也沒有太好的思路。
隻能兩個方向都走,儘可能的試錯。
實驗室內。
黃修遠看了一會,又向一眾研究員詢問了一些問題。
隨即他退出替身機器人模式,揉了揉太陽穴後,又再次進入虛擬會議室內。
這一次虛擬會議的主題,主要是關於生物技術的研討會。
在場眾人都是聯邦的頂尖生物學家、基因學家、醫學家之類。
黃修遠率先發言:“各位,這些天我們都考察過許多生化實驗室,我先說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邊說,一邊調出他的調研報告,發送過在場的所有人。
黃修遠繼續說道:“聯邦的生物技術,雖然日新月異,但我們仍然麵臨非常多挑戰和難題。”
“人類要徹底走出藍星的舒適區,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必須麵臨的眾多問題中,我認為人類本身的問題,非常的重要。”
航天生物學的高級研究員張興國點了點頭:
“黃院士的觀點我認同,如果人類可以快速適應外太空的惡劣環境,其實我們可以更加快速的進行星際移民,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顧忌這顧忌那。”
“可是快速的適應外太空,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估計人類至少需要花費500~1萬年時間,才可以進化出適應外太空失重狀態的身體。”另一個基因學家搖搖頭說道。
黃修遠對此沒有直接反駁,人類的進化速度確實太慢了,因此太空移民的前期,就必須發展藍星環境模擬技術,例如人造重力技術。
但他並沒有放棄生物路線,黃修遠接著說道:“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
說完他將一部分數據,投影在會議室中間:“這就是我的想法。”
眾人聚精會神瀏覽起來。
不一會,一眾研究員和學者們,交頭接耳的小聲討論起來,顯然他們對於黃修遠這個想法,產生了一些想法。
這也是黃修遠召開虛擬會議的原因,隻有將問題拿出來討論,大家通過交流,說不定可以碰撞出一些靈感來。
不然都閉門造車,不進行交流討論,技術如何發展。
黃修遠的方案,其實是一種另類的基因進化路線,即顧全了一部分的基因純粹理念;又考慮到人類進化的方向。
不過這個方案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這就需要在場眾人的補充。
討論開了頭後,眾人也放下其他分歧,開始考慮如何實現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