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應對(1 / 2)

納米崛起 嶺南仨人 4506 字 10個月前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那個恒星係中的外星文明,極有可能還沒有發現人類文明的存在,這其中的邏輯非常簡單。

袁天罡天文台觀測到的信息,是那個恒星係132年之前的情況。

同樣道理,對方看到的太陽係,也應該是132年之前的太陽係,當時的藍星還處於1885年前後。

1885年前後的藍星,人類文明還剛剛進入工業文明,根本沒有在太空活動的痕跡。

那個文明的觀測手段,除非跨越了光速的限製,不然很難準確觀測到藍星內部的情況。

這和袁天罡天文台觀測到對方,是截然不同的難度。

畢竟袁天罡天文台觀測到數據,是發現該恒星係存在巨大的類戴森結構,和大型的飛行器活動痕跡。

而藍星在132年之前的1885年前後,一直在藍星內部玩泥巴。

恒星係內部的行星,雖然可以觀測,比如現在升級改造後的袁天罡天文台,就可以觀測到208光年之內的恒星係,準確觀察到其內部的大型行星。

可觀測的行星,其具體大小,最小應該不小於120月球,如果小於這個極限,除非非常靠近恒星,加上本身的反光率比較好,才可能被觀測到。

但是這種觀測,隻能確定行星表麵,一些模糊的輪廓、明顯的大型地貌特征。

至於看清楚上麵的生物之類,除非觀測精度可以再提升幾萬倍,而且雙方距離足夠近(在50光年之內),不然很難看清楚行星內部的詳細情況。

黃修遠和一眾研究員,認為對方的觀測技術,仍然處於光速限製之內,看到的太陽係,肯定是1885年前後的古代信息。

從當前的情報來分析。

雙方互有優勢和劣勢。

巨構文明的優勢,是科技在132年前,已經打造類戴森結構、超巨型宇宙飛船;劣勢就是類戴森結構的存在,暴露了本身的存在,整體技術水平,極有可能還處於光速限製之下。

人類文明的優勢,是沒有暴露本身,還隱藏在茫茫星海之中;劣勢則是科技水平相對落後。

“按照這樣的情況,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不應該建設類戴森結構,避免遮掩太陽的波頻,導致太陽係的異常被發現?”一名聯邦高層開口問道。

黃修遠點了點頭:“如果我們建設類戴森球結構,那觀察技術和我們差不多的文明,肯定會在相應的時間中,觀測到太陽表麵的異常。”

顯然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對於人類文明而言,太陽就是太陽係的核心,富集了太陽係絕大多數的物質和能源。

如果不能建設類戴森結構,就意味著人類文明被束縛住了手腳,無法全麵開發太陽係。

另一個院士補充道:“其實按照我們當前的發展,暫時還沒有需要戴森結構的時候,更何況要建設戴森結構,需要的物質數量,也不是當前技術可以解決的。”

“如果可以研究出,大量製造反物質的技術,我們未必需要戴森結構。”於院士提醒道。

會議陸陸續續進行了一個多星期,黃修遠也參與了好幾次。

終於在11月8日,聯邦初步確定了一個處理方案。

第一,是組建一個專門的宇宙情報局,負責搜集太陽係周邊星域的情報。

第二,建設一批新的天文望遠鏡,計劃在2020年之前,在藍星的公轉軌道上,布置5台高精度的天文望遠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