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將視線,從藍星同步軌道,轉向藍星近地軌道。
天宮空間站。
18年剛剛開始,聯邦航天部就成立了太空旅遊局,專門負責管理太空旅遊的業務。
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太空旅遊的程序。
不過可以申請上太空旅遊的民眾,年齡限製仍然在20~50周歲之間,年齡太小或者太大,都不允許申請進入外太空。
至於疾病之類,目前而言,聯邦已經攻克了絕大部分的級彆,包括之前在研發期間的人造納米器官之類,現在已經進入了量產階段。
心臟、腎臟、肝膽、胃腸道之類,已經有人造納米器官,至於人造耳、人造眼睛之類,比心臟之類還早一年多,就大規模上市了。
癌症也被全麵壓製,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聯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全民體檢體係,很多疾病在一出現,就被扼殺在萌芽之初,根本不給惡化的機會。
現在聯邦少數沒有攻克的疾病,隻有三個大類型,即高速變異微生物的感染型疾病、人類遺傳病、太空綜合征。
微生物感染,這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現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多管齊下的綜合療法,即采用多類型的廣譜抗生素、專用疫苗、納米機器人定點清除。
雖然不能做到百分百免疫微生物的攻擊,但多少還是沒有像以前那樣束手無策。
要知道在以前,被微生物感染後,特彆是被病毒感染後,人類要麼靠自己的免疫力硬抗過去,要麼等待疫苗。
不像現在,聯邦的各大醫藥公司,陸續研發了很多新型抗生素,加上各種專門對付微生物的納米機器人,可以在初期硬抗微生物的炎症風暴。
保證患者可以拖到疫苗研發成功。
如果廣譜抗生素、納米機器人都無法抑製微生物感染,還有最後一個方案。
那就是今年剛剛被聯邦衛生部批準的“人體冷凍技術”。
沒有錯,就是人體冷凍技術,這個技術經過這幾年的完善,終於將一係列副作用,壓低到非常小的程度。
隻要連續冷凍時間,不超過45個月,那解凍後,患者的身體就不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這給了很多患者另一個選擇,萬一遇到現在無法解決的絕症,他們還可以選擇進入冬眠艙中,前往未來等待新技術的出現。
特彆是對於微生物感染而言,往往都是患者等不到疫苗研發成功,就被微生物搞死了。
畢竟現在疫苗研發研發周期,如果要考慮安全性,最快也要一年半起步。
顯然很多患者根本等不了那麼久。
這個時候,人體冷凍技術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直接將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格起來,等到疫苗研發成功,再進行解凍搶救。
說了微生物的感染類疾病,那再說一下遺傳病和太空綜合征,這兩個大類型的疾病,同樣是困難重重。
遺傳病方麵,涉及到人類的基因序列,要徹底治療這種級彆,隻能修改基因。
如果是器官性的遺傳病,比如色盲、耳聾、啞巴、帕金森病之類,現在倒是可以做治標性的治療。
而一些遺傳性精神病的患者,現階段基本沒有辦法解決,隻能等以後人類的大腦科學進一步發展,才有可能被治療。
最後的太空綜合征,這是人類長期在外太空生活,必然要麵對的一個新挑戰。
聯邦科學部、衛生部、航天部在聯合研究後,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全模擬藍星環境”、“過渡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