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地下深處(2 / 2)

納米崛起 嶺南仨人 5059 字 10個月前

這些在照片,甚至不需要使用顯微鏡模式,都可以讓人清晰的看到其中的生物。

一種類似於小蝌蚪的生物,出現在眾人眼前。

“應該是類似於盲魚的地下水生物。”張茂生初步判斷道。

另一個生物學家摸了摸下巴:“從數據來看,還有其他微生物,和另一種類似於草履蟲的生物。”

眾人經過一開始的驚喜後,並沒有太過於驚訝。

因為火星存在生物的事情,通過熒惑真菌的存在,就可以推理出來。

既然已經存在微生物,那多細胞生物的存在,也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按照藍星的生態圈類比,要產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可以歸納為“液態水”、“熱量”。

沒有錯,就是如此簡單。

誕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就是液態水和熱量,其他的氧氣、重力、輻射之類,其實並不是一定的。

例如厭氧細菌,它們就不需要氧氣;還有海底黑煙囪周圍的小生態圈,地下暗河中的盲魚之類。

這些都是存在的特例。

隻要有液態水,有持續的穩定熱量,那就有可能形成小生態圈。

雖然火星的地麵,大氣濃度非常低,而且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基本不存在富氧。

同時火星地表也不存在液態水,太陽輻射的熱量,也比藍星這邊少得太多。

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在行星係統之中,熱量是來源,其實是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恒星的照射,另一部分是本身地核的核衰變放熱。

火星接收到的太陽能,確實少得可憐,但是火星地下深處,還存在地熱能。

如果地熱能,剛好遇到地下暗河,雙方就有可能形成適宜生物繁衍生息的特殊環境。

顯然15號探測器的鑽探結果,驗證了這一猜想。

張茂生目光炯炯的說道:“火星地下暗河和地熱能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圈,也就是說在相類似的星球中,同樣存在這種可能性。”

“這樣一來,反倒是木星、土星的天然衛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比較大,例如木衛二。”黃凱旋根據自己知道的星球數據推理道。

事實上,情況可能就如同黃凱旋猜測的那樣。

在太陽係內層的水星、金星,由於受到的太陽輻射太多,本身溫度非常高,加上地質活躍,不足以形成穩定的碳基生態圈。

反倒是太陽係中層、外層的星球除了氣態行星之外,都可能存在生命。

比如著名的木衛二,這顆天然衛星的表麵,是厚度幾千米的冰層,而冰層下麵,是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的。

在近些年的觀測數據中,也多次監測到木衛二有熱噴泉的現象。

這說明木衛二的冰層下,存在活躍的地熱能,以及不在少數的液態水。

兩者的存在,足以構成一套初級生態係統,供養一些簡單的微生物,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類似於木衛二這樣的星球,其實在宇宙之中,不在少數。

單單是太陽係內部,就存在不少這樣的星球。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藍星的生命究竟起源於何處,至今也是一個爭議性極大的課題。

畢竟聯邦在捕獲的一係列小行星之中,發現上麵存在的微生物、有機物的概率並不小。

這種情況,說明外星生物是有可能,隨著小行星之類的天體活動,傳播到其他星球的。

而在傳播過程中,又剛好遇到相對適合的環境,生命的種子,就會在那顆星球生根發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