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據不顧身邊人疑惑的目光,繼續道,
“可孩兒不這麼認為,大漢財政的核心,不是稅收,而是人。”
“人?”
劉徹琢磨出一些味道,不由身體前傾。
桑弘羊眉頭緊鎖,似乎腦海中有什麼東西一閃而過,而自己完全沒有抓住!
“對,是人,
征兵要用人,征稅要用人,徭役要用人,乾什麼都要用人,沒有人,則什麼事都做不成,
大漢財政不振,是因為人太少了,孩兒覺得,父皇您要以人為本。”
“嗬,這話倒聽得新鮮。”
劉徹嘴上輕鬆,但眼神卻滿是凝重。
大漢財政靠稅收,而稅收又從何而來?
人。
哪怕是劉徹再厲害,他也超越不了時代,這是時代的認知局限性。
劉據所言,他們想都沒想過,更是聽都沒聽過,孟子重民思想,也不過是意識到了不好好對待百姓,就會被推翻,這是政治層麵的。
但基本無人意識到,重民的原因,是來自於經濟層麵。
人口學。
清朝人口最高四億,史學家稱之為饑餓的盛世,換句話來說,在中原地區,農耕為主的情況下,所有耕地全部被開發,其能承載的最高人口,
不超過四億。
以農耕為主,並且沒有出現主導產業時,中原地區,人口最大值,就是這個數。
而現在漢武帝時期,人口最多是多少?
三千六百萬,
而且這個數字隨著戰爭、重稅,正在極速減少。
也就是說,未來漢武帝時期人口數量,隻會比這個數字少,不會再比這個數字多了,
清朝疆土更大,把多餘的疆土去除,漢武帝時期的版圖,承載兩億人口不成問題。
看看,三千六百萬和兩億之間,差了多大的缺口。
劉據以全新的理論體係,繼續衝擊在這群古代人,
“父皇,太爺的時候,稅取十之二三。
您現在取稅,取十之六七。
但是您想過沒有,就算抽足了十成稅又能如何?”
劉徹屏住呼吸。
“三千萬人,六百萬戶,除去不納稅的老人,其餘征稅的有算作兩千萬人,十取五,隻算一戶一年納十石米。
一年大漢稅收,就是六千萬石米。
十取十,一戶一年納二十石米,就是一萬萬石米.....”
一戶五口之家的百姓,一年雜徭雜稅合算下來,肯定比十石米多,劉據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