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鴉片戰爭前清朝的軍事實力(1 / 2)

【軍事實力

我們先來看看清軍的武器,嗯…使用的還是老式的槍炮,比英國落後了二百餘年…這原型還是明嘉靖年間的,後經改良才成最後的樣子。

一個王朝太平太久,軍事也會衰弱。清軍的鳥槍沒有定期更換的規定,有使用幾十年的,還有使用166年的。在後麵戰爭來臨時,各地又匆忙趕製了一批,但趕製的質量能有多好呢?

理論上來講最佳的火藥配方是:硝74.84%、硫11.84%、炭11.32%。當時英國的槍用火藥配置是:硝75%、硫10%、炭15%,炮用發射火藥配置是:硝78%、硫8%、炭14%。

而中國的火藥配置:硝80%、硫10%、炭10%。這一配方中的含硝量過高,容易吸潮,不便久貯,爆炸效力低。】

【船

英國是“堅船利炮”

清朝呢?清初時東南海岸有鄭明勢力,後來鄭明投降,水師也就不顯得那麼重要了。隻要能打擊沿海走私船和倭寇海盜,就行,其中還對民船多有限製。都阻礙了進步啊。

再來看清軍的士兵實力

當時清軍的主要兵力守在東北、西北、西南處不可妄動。雖然地方上也有兵力,但作為一個異族,入主中原後,也依舊要時刻防備著漢人,在各地都有著一定的軍隊監視百姓,這些人算不上是士兵,有點像今天的警察?

為了支撐戰爭,除新疆、蒙古地區未抽調士兵外,關內各省及東北地區,都有調兵行動,最後在鴉片戰爭中調動了共約10萬人。

你們覺得一個軍隊中真正的嫡係部分會被抽調嗎?

而靠這些臨時拚湊的部隊,又能打贏近代化水準的英國嗎?】

【從人數上看10萬對兩萬人,優勢在我。但英國有艦船的優勢,戰場上英國又都掌握著主動權。而清朝每次作戰要提前在每一個可能有英軍的地方投入兵力,許多士兵也隻能依靠雙腿去往下一個地方。

清軍根本沒有本土作戰的優勢。

更彆提清軍的士兵還是招募的,沒有明確的退役製度,雖然有“汰老弱、補精壯”之類的行動,但是從來沒有明確規定過。

士兵收入不高,就產生了其他職業,當其他職業做得風生水起後當兵也成了“第二職業”。】

【火器不行,船不行,士兵也不行,那麼靠將領行嗎?

我從一些資料上搜到清軍武官的來源,主要分兩類:一是行伍出身;二是武科舉出身。此外還有世職、蔭生、捐納者。

武舉考試內容分外場:騎射、步射、拉弓、舉石等。外場及格後,進入內場:以《武經》為論題寫兩篇策論。

看著是挺正規的,但是內場考試,後因考生們頻繁出現錯誤,在嘉慶後就變成了默寫《武經》百餘字即可。內場形同虛設,外場成了真正的比賽地方。到了道光年間,連個門麵都不裝了,武舉全以外場為主,隻要你力氣好,那你就是武官了!

作為武官,竟然還有不識字的?以力氣為標準選出來的那是能乾的士兵不是會帶兵打仗的武官好不!尤其是進入熱兵器時代,武官驍勇與否已不再是很重要的了。

按理來講武官的收入是高於文官,但武將們還是吃空餉、克兵餉、橫行受賄。不是說文官不貪,畢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一民謠,可是耳熟能詳的。

清軍的高級指揮權又雙叒叕在文官手裡,這群文官沒有軍旅生涯,精通八股文。這種操作熟悉吧,前幾個朝代怎麼亡的還記得吧。

當一個王朝的軍隊開始腐敗時,那麼這個王朝已不可逆轉了。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第一次大規模侵略中國,清軍對其戰術完全處於懵逼狀態,當時的人們,也對英軍的戰鬥能力作了錯誤判斷。

“所以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是一個難得見到光明的黑暗世界。”1

而更可怕的事情還在發生,那就是清朝從皇帝到平民,都不清楚英國的實力,有的還不知道英國到底在哪兒個位置。全國都依然沉醉於“天朝”迷夢之中,根本沒有把“天朝”以外的一切放在眼裡。】

<其實華夏的火藥也很值得探討,經煉丹道士的偶然發現,從一開始便蒙上了神秘帷幕>

<每次看近代史都感到好窒息感>

<交通不便,英軍海上作戰隨時可以去下個地方,但是陸上的人本來就兵力有限,再來處處布防,太分散了。>

<這不就和遊牧民族一樣嘛,打了這再去下個地方,來去如風,很難找到…>

<清軍大部分兵力是用於起義的,那個時候清王朝各處起義的不少,所以要抽調>

<我之前看到過抽調兵力這事,對付太平天國時的抽調兵力,比鴉片戰爭多多了,清王朝重視自己“統治”遠比“國家”重要>

<滿清是封建王朝,當然對他們來說自身統治是更重要的>

<一句話,那個時候清朝內憂外患了,就算沒有鴉片戰爭也走到頭了>

<不要對滿清有什麼期望,階級不同,思考方麵也不同。>

<清在吃明留下的老本?>

<明有什麼?海禁?還是壓榨佃農?哈哈哈,笑死。>

<不是哇,我的意思是明也出了很多的人才,程大位、宋應星、徐光啟、朱

橚、朱載堉、屠本畯、馬一龍、李時珍、王文素、喻本元、喻本亨、陳實功、張景嶽…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材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