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一次汴京之圍解(1 / 2)

【很可惜,趙桓比他爹趙佶更無能。

因為汴京城上下除了皇帝外其餘人都是上下一心奮力抵抗。

升為皇帝的趙桓早已被金軍嚇得六神無主,那南逃到的太上皇趙佶他沒有做什麼嗎?

嗯…他扣押了江南地區的勤王兵馬和糧草…

所幸還有西北名將種師道所領的精銳西軍,和兩湖地區的刀弩手等部隊二十餘萬來到了汴京。

按理來說孤軍深入的金軍僅六萬人馬,宋朝是占優勢的吧?】

【結果皇帝趙桓乾嘛呢?馬上派人去金營和談,要求不惜一切代價讓金軍同意議和。

為什麼?怕啊,比起怕外麵的金軍,他更怕來的種師道和李綱合兵一處對自己皇位有威脅…

嗯…隻能說不愧是宋朝防帶兵的防到要亡國了還在防…

你要說趙桓他真的對皇位沒什麼興趣的話,他也不會在一上位就將皇權握緊。但你要說他是個正常皇帝的話,也不對。因為他對誰的建議都不聽,隻想和金軍議和。

金軍這邊也擔心後路被切包餃子,於是同意和談,但是其條件極為苛刻。

“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個重鎮給金。

歲幣增加至每年兩百萬貫。

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

馬牛騾各一萬頭,駱駝一千頭。

雜色表緞一百萬匹,裡絹一百萬匹,書五監。

送親王和宰相為人質。”

趙桓一聽金軍願意和談,雖覺得這些條件是有點兒多了,但也僅僅是肉疼了一會兒就同意了。

立刻湊足金銀並把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送去金營。

第一次汴京之圍,宋軍戰勝金軍,金軍撤退,宋朝向金國給錢給牛馬…

打贏了還送錢這操作也是宋朝傳統了…

金軍走了,南逃的宋徽宗又回來了。】

【而割太原、真定、河間三鎮更是不可思議的了。他們的重要性大臣楊時說:“一旦棄之北庭,使敵騎疾驅,貫吾腹心,不數日可至京城。”

所以後麵宋欽宗有了一點點硬氣,傳詔書給三鎮要求他們堅決抵抗不能予以金國。

與此同時宋欽宗趙桓將當時簽訂合約的主和派官員貶官,派種師道、種師中、姚古三位武將全力救援三鎮。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真定、河間二府之圍可以依靠地勢自解,但太原不能。

本來的三路大軍由於種師道年邁退休,隻餘下兩路大軍。

種師中決定以真定為大營,收攏輜重,穩紮穩打以圖救援太原。可惜,製定戰略和指揮的汴京樞密院的樞密院使許翰不同意。

樞密院使許翰聽說太原僅部分金兵,不足無慮。要求種師中和姚古火速救援,不許不進攻,否則治怯陣不敢作戰罪。

宋朝因重文輕武製度,帶兵的武將種師中和姚古壓根沒有決策權,怎麼打卻是遠在汴京的文官許翰做決定…

無法,種師中和姚古決定會師太原。姚古可以沿著汾河而下,但是種師中從卻隻能翻山越嶺而來,為了快速救援太原隻好輕裝簡從。

種師中主力在壽陽縣遇金軍,宋軍勝三敗二後退金軍,並抵達了太原附近的殺熊嶺。

本來姚古也應該到了,但其手下統製兵官的焦安傑假傳消息,於是姚古選擇了按兵不動。

而抵達殺熊嶺的種師中陷入了孤軍深入且沒有糧草的境地。徹底斷糧後,種師中堅持了三日,全軍覆滅。種師中力戰而亡,年六十八歲。

得知種師中已死,姚古撤回上黨德隆府,救援太原的徹底失敗。

當失敗的消息傳回汴京後,前麵才把主和派大臣貶官的宋欽宗又開始清算這次的大臣了。

樞密院使許翰被罷官,焦安傑被斬首,老將姚古被免職流放廣州。】

【救援太原的失敗使主和派再次把持朝堂,而堅持抗戰的李綱被踢出朝堂。

各地領兵將領有部分明白朝廷的主和意圖,於是不救太原。

李綱雖是主戰派但他是文官且沒有軍事經驗,而朝廷隻給了他指戰權沒有節製諸軍權,所以他負責統領各路軍馬繼續解救太原無疑是失敗的。

如宣撫副使劉韐,製置宣撫副使解潛,查訪使張灝,勾當公事折彥質,都統製王淵、折可求等將領選擇救援太原,但終歸因缺乏協同,杯水車薪,被金軍擊潰。

當救援太原失敗的消息一次又一次的傳入朝堂時,李綱被朝堂放棄,貶到寧江,徹底退出了中樞。

太原自第一次汴京之圍時就開始被圍困,至今快九個月了。

太原全城百姓誓死不降,城內全民皆兵。糧草早已沒了,可食的動植物已儘,於是屍體、老弱成了新的食物。

守軍因饑餓早已拿不起武器了,在巷戰中副都總管王稟,突圍不得,取宋太宗畫像投汾河而死。

“我為國已儘忠,為民已儘義,大丈夫一生複有何求。”

完顏宗翰下令將王稟屍體馬踏為泥。

主帥張孝純與其子張浹被俘押往北方。

太原三十餘名當地官吏壯烈

殉國。

金兵屠太原城。

太原陷落,河東諸城不戰而降,宋朝的西線全部崩潰。

此時,靖康元年已經走到九月了。

第二次的汴京之圍不會再如第一次隻是送金銀就能解救的了。

朝中再無李綱般堅持主戰的大臣,徽、欽二宗父子的順風順水人生就在這裡結束了,北宋的曆史也已經要到頭了,無數百姓的安穩日子將被戰亂打破…】

<血壓已經升高了>

<等等,這不就是中法條約中的清軍和法軍???>

<哦莫,原來這時候就有雛形了?>

<這些條件,真的答應了?宋不是贏了嗎?腦子真有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