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上不正,下參差(2 / 2)

“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究討。”朱元璋對於禮製非常重視,但是作為治國手段之一的禮並未發揮朱元璋所期待的作用。

《金瓶梅》是已兩百多年的明中後期,禮的約束作用變得相當有限。重形式而輕實質,全是虛浮。《金瓶梅》中寫了許多看似莊重時,禮儀和道德之間發生的荒淫事。

明代極其講究禮儀,官場也極其講究品級,對於庶人相見亦有規定,強調長幼、尊卑,日常生活中全是繁文縟禮。但這其實是一種隱蔽的馴服手段,人們在日複一日的等級行為規範中不斷的加深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慢慢產生了自我約束力。

上述是理想效果,至少在《金瓶梅》之中反映出來的明代中後期,上述的道德秩序並沒有建立起來。對於肅清官場腐敗,挽救世道人心並無實際的幫助。民間也少有人會恪守遵行,人們的關係建立在金錢和利益之上。

庶民之理禮,皇家朝臣之禮。

朱元璋希望上率下行,認為皇帝應該作為天下萬民的表率。但從曆史上明代諸帝的種種行為來看,他們大多隻表麵守禮,瀆禮之人不在少數。

首先是明成祖朱棣,他也是重視禮製的帝王。靖難之役後,他初入南京城,先拜謁孝陵,再進宮。但怎麼樣也並不能將朱棣舉兵謀反的行為,看作是名正言順。因為建文帝和他是有實在君臣之分的,而君臣名分正是禮之大節。

到了嘉靖朝,明世宗剛登基便有了大禮儀事件。明武宗無嗣而薨,其堂兄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位。朱厚熜想要尊崇親生父母,所以君臣之間的爭執焦點在於如何給朱厚熜本生父母的名分。

嘉靖三年,所有違逆皇帝的持禮派大臣或致仕,或下獄,還有被杖殺。這場激烈的禮儀之爭,最後以皇權勝過禮製而告終。

靖難之役是踐踏禮製,篡位奪權的極,但大禮儀事件則將君臣衝突的遮羞布明白的扯下來,並昭告天下:皇權至高無上,權力大於禮製。

終明一朝,全是強者主導,尊崇權力的一朝。】

<隻能說明朝從朱元璋死後,他生前製定的所有東西都發生了變化,不僅不能維護統治使其長治久安,還反而變成了威脅>

<穿明的小說裡麵,隻要不是穿成姓朱的,其餘穿越者都是必救馬皇後、太子朱標和朱標他兒子朱雄英……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禮製這個東西>

<是這樣嗎?我還以為是因為這三人對老朱很重要[捂臉]不好意思,我隻看到了利益[笑哭]>

<嘉靖帝雖然破壞了禮製,但是對他來講,他是勝利者,徹底將權力握到了自己手裡。我還挺佩服他的,十五歲進宮,鬥前朝後宮都老狐狸們>

<看了那個電視劇,我反而覺得嘉靖這個人蠻有魅力[捂臉]>

<我對嘉靖是有種無奈和可惜,他真的好聰明!真的想讓他不要修道!不要修道!不要修道!去翻了他的資料,看到說他還用女子的經血煉丹……我真的……[嘔]你不要什麼都煉啊>

<越是講禮,越是喜歡假惺惺的表演>

<明白告訴了所有人,禮的製定權和解釋權全是掌握在天子皇帝手上,不管是禮還是法都需要完全服務於帝王意誌。怪不得明清皇權巔峰。>

<這樣一解釋之後,感覺所謂的皇家禮儀,君臣禮儀呀,庶人之禮呀。全都是濃厚的表演意味,演都在演……>

<我記得萬曆皇帝在還沒變得不愛上朝前,經常需要參加各項繁瑣禮儀,他也樂於表演這樣的君主形象……但這樣的人,在執掌大權後就荒廢政務,開擺。果然,禮製以後完全成了敷衍,上不正,下也參差>

<萬曆我猜他是被逼得太狠了,然後張居正一死,完全的放飛自我,難以自律了。可以說萬曆中興,全靠張居正。萬曆的功績,張居正占大半多>

喜歡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請大家收藏: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喜歡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請大家收藏: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