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隊原本使用的是一種和碟盔差不多的陣笠,遮太陽的效果還行吧,至於防子彈的效果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此去印度,炎熱無比,還多蚊蟲,那地方旱季和雨季還挺分明的。陣笠在印度就不合適了,忠右衛門傾向的是那種屁簾帽,或者白色的涼帽。
阿爾考克也帶了樣品過來,那種屁簾帽就是在法式筒帽的基礎上,在除了正麵以外的三麵加上一個布簾,既遮陽,也防蚊蟲。很適合在印度使用,而且這玩意兒就不需要在意身高不身高的問題了,讓英印政府直接調個一兩萬頂就是。
兩人議定,等船隻加煤加水完畢,這邊就可以開拔出發。而且來都來了,阿爾考克便請求能否看一下傳習隊這一批挑出來的老兵的實彈演習。
沒問題的,都是英國軍官練出來的,和英軍沒有任何差彆,而且這一批人都經曆過戰事,該見得血都見過,戰鬥力絕對不拉胯。
在軍官的口哨聲和鼓樂手的鼓點之中,士兵們列隊而前,光是看架勢,就有兩三分強兵的意思在。這個紀律性,肯定比英國人在東南亞招募的土兵來的強,和印度的土兵絕對能夠掰一掰手腕。
然後就是齊射,輪射,以及自由射擊等戰術表演,同樣的,也沒有挑出什麼差錯來。到底是好幾年的老兵了,經驗和訓練都足夠的。
直把阿爾考克看的欣喜非常,他聽過前輩額爾金的故事,知道額爾金就雇傭過日本的炮灰。原本想著隻要傳習隊有個架子在,他就滿足了。現在看來,傳習隊絕對有一定的戰鬥力。
隻要把隊伍帶到印度,他阿爾考克建功立業的時候就到了!
轉頭換上新軍服的傳習隊士兵,就被火車一車一車的拉去了橫濱,然後在橫濱登船,開始為期六個月的印度從軍之旅。碼頭上到是圍觀的人群,畢竟這麼多兵馬登船去外國,肯定是個大新聞啊。
在大夥兒的議論紛紛之中,有一條英國的通信船進入橫濱港。船不大,才從香港開過來,甚至沒有去上海停靠,就是為了抓緊時間。
阿爾伯特親王和維多利亞女王的親筆信,需要被轉交給帶英帝國駐日公使阿爾考克。來者並不知道信件的內容,故而對於碼頭上正在出發的傳習隊士兵不以為意。他隻管把信件送給阿爾考克就算完事。
趕到橫濱城內的英國公使館,使館內的隨員告訴他,阿爾考克公使在碼頭呢,你跑冤枉路了。信使不認識阿爾考克,沒辦法,隻能請人帶他去找阿爾考克。
碼頭上,三千傳習隊已經全部登船完畢,郵輪緩緩駛出橫濱港。阿爾考克則在一眾借給他一百多萬的經理和買辦的歡送下,準備登上幕府的軍艦“春日丸”,出發印度。
信使在公使館的隨員帶領下,緊趕慢趕的來到碼頭,將兩位陛下的信送給了阿爾考克。滿臉疑惑地阿爾考克打開信件,飛速的之後,便出現了眼皮亂顫,雙手發抖,嘴唇無意識開合等症狀。,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