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民國年間,出生的時候戰火紛飛,我經曆過最難的年代,也是最有血性的年代。
我也是最早一批的黨員之一,我一顆紅心向祖國,最早的時候也參加過許多戰役。
家裡人害怕被我連累,拉著我硬是不讓我出門,可族裡的兄弟們許多都參加進去了,作為祖國的大好男兒,我又怎麼能不去呢?
所以我毅然決然的投入了戰爭事業當中,看著周圍的戰友們一個一個死去,我的心裡既擔憂懂你的又同時堅定的充滿了希望。
我們的祖國一定可以挺過來的,在華國兒女共同的努力下,一定可以讓它恢複一片平和,越來越繁榮昌盛,再也不用生活在炮火的威脅之下。
戰爭結束之後,我們族裡的一些兄弟結伴回了家,家裡卻已經千瘡百孔,不成樣子了。
我媳婦兒是跟我有共同誌向的一個女同誌,她在戰爭中犧牲,為我留下了一個兒子,我也沒有了再娶的心思,就準備好好的撫養這個兒子長大成人。
因為我覺得無論我再找一個什麼樣的女人,都不可能再有我跟亡妻之間的那份情誼了。
我們的村子雖然偏僻,但也經曆了戰火,人口銳減不少,跟隔壁的張家村合到了一起。
張家村的男人們也都是一群有血性的漢子,我們兩個村莊合了之後異常的和諧,互相之間進行婚嫁,偶爾有小摩擦,也不影響大局觀。
後來年長一輩都垂垂老矣,我被選為了家族的族長。
作為族長,不單單有一份旁人所沒有的權利,更也有著振興家族的義務,一個家族的掌舵人,絕對不能是不明事理,偏聽偏信之人。
剛開始那些年家族的事物我都處理的很好,我的身體也能夠支撐著我去做很多的事情。
我給我兒子找了一個賢惠的媳婦兒,她的人品很好,是我挑了許久才挑出來的,恰好我兒子也很喜歡。
他們成親之後很是恩愛了幾年,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一出生哭聲就特彆嘹亮,我高興壞了,想著這小子以後又是一個當兵的料。
我煮了很多紅蛋,家家戶戶的去送,臉上洋溢著的喜悅估計比我兒子當初出生的時候還要更甚。
村裡人都打趣我。
我直接就咧著嘴嚷嚷:“都說老兒子,大孫子,我這大孫子出生,我可不得好好的高興高興,讓你家老張晚上來整兩杯。”
我以為有了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就不遠了。
那個時候的家庭,都講究一個多子多福,有些人家裡生六個生七個的大有人在。
甚至重男輕女的,生了好些女孩兒的還要再拚一個兒子。
隻是我沒想到的是,我兒子居然會意外去世,兒媳婦兒還年輕,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住,那時候我已經做好了獨身一人帶著孫子的準備。
可我兒媳婦兒守住了,不但守住了,還把家裡經營的很好。
因為她的這份堅持,我對她多了幾分敬重,家裡的事,隻要她有決斷的,我都不會去反駁她,即便我是這個家裡最年長,最有威望的人。
所以後來大孫子娶媳婦兒那事,她說不能娶劉萍,我沒有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