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唐初武將(2 / 2)

35歲時,李靖開始跟隨李淵和突厥作戰。但此時反對隋朝暴政的叛亂已經風起雲湧,齊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抵擋著隋朝的統治。

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出了李淵的動機,於是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告密。

但當李靖到達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李靖的計劃也未能如願。

不久之後,李淵與太原起兵迅速攻占了長安,俘獲了47歲的李靖。滿腹經綸的李靖在臨行將要被斬時大聲痛斥李淵,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

李淵之子,李世民十分欣賞李靖的勇氣,於是將其召入幕府。

李淵建唐稱帝後,李世民被冊封為秦王。為了平定其餘的割據勢力,五十歲的李靖跟隨李世民東征,消滅了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後開始逐漸嶄露頭角。

在這場戰役剛剛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的蕭銑政權派周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疆土。為了徹底消滅蕭銑這一割據勢力,李淵派李靖奉命出征。

51歲的李靖獻出妙計,四路大軍分頭並進,一起殺向江陵,發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攻勢。很快就消滅了這隻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

公元623年,兵火民生凋敝的江南再次安定。江南局勢安定以後,北方的形勢又再次緊張起來。在李淵起兵之初曾向突厥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安定。

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麵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麵又不斷舉兵南下侵擾。

在平定江南中功勳卓著的李靖又被李淵調到了北方對抗突厥。55歲的李靖在突厥可汗率10萬餘人大舉進犯太原的時候,統率1萬多唐軍駐守太原,由於突厥來勢凶猛,各路兵馬紛紛失利,隻有李靖軍得以保全。

李世民登基後,形勢十分危急,李世民隻好冒險親臨渭水橋與突厥結盟,才使得突厥退兵。此後不久DTZ國內發生了變亂,又恰遇暴風雪,養馬死亡甚多,最終導致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李世民決定趁機出擊DTZ,徹底消除這個隱患。

59歲的李靖作為這次作戰的主帥,統領十幾萬軍隊分路向突厥出擊。突厥人沒有想到唐軍會突然發動進攻,無不大驚失色。

李靖率領3000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在夜幕的掩護下發動奇襲,一舉攻入定襄城內,俘獲了楊正道以及隋朝的蕭皇後。

突厥可汗倉皇而逃。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其餘各路唐軍也奮力衝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突厥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

最終收集殘兵敗將退守鐵山,處於山窮水儘的境地,但其內心仍然心存僥幸,想要以假意投降拖延時間,等到草青馬肥之時跑到大漠以北卷土重來。

但突厥可汗的想法很快便被李世民識破。李世民在與李靖商討完對策之後,決定徹底消滅突厥這個隱患。

於是李靖率軍連夜出發,兵至陰山,在全殲了1000突厥斥候之後,前鋒蘇定方率領200多人乘著大霧悄然疾行,向突厥大營發起突襲,突厥兵。

李靖大軍也及時趕到,殺敵1萬餘人,俘獲了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隻,並且擒獲了突厥可汗的兒子,殺死了隋朝的義成公主。逃跑的突厥可汗也在不久之後被擒獲,DTZ從此滅亡。

李靖因功拜尚書右仆射。可還沒等過上幾年消停日子,就發生了吐穀渾進犯涼州的事件。他一路踏著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

唐軍首戰告捷,狡詐的吐穀渾可汗一麵往西敗退,一麵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乾草已被燒光,春草尚未萌生,諸將大都認為戰馬羸弱,不可長途追擊,唯獨侯君集和李靖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沒過多久,唐軍就在烏海追上了吐穀渾可汗,大敗吐穀渾軍,並俘虜了他的妻子。吐穀渾可汗率1000多騎兵逃到且末,已到了山窮水儘的地步,部下紛紛離散,不久就被其部下所殺。

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穀渾。唐朝為了控製吐穀渾境,封土穀渾可汗的長子為西平郡王,並留下了李大亮協助防守。

天下安定之後,李世民命人畫24功臣圖於太極宮淩煙閣,李靖名列其中,位於第8名。也正是在這一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生,李靖的長子因與太子友善而獲罪,被判決流放於嶺南。

公元649年,李靖病情惡化,溘然長逝,享年79歲。到了晚唐時期,李靖逐漸被神化。宋朝的72位名將中亦包括李靖,明太祖取古今功臣37人,配享曆代帝王廟,其中也有李靖。

至清的李姓的塑像,還被請到太廟中成為41位陪臣之一,與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李靖屬於是那種也不用什麼兵法奇謀,反正就是對對線你就感覺自己莫名其妙崩了的那種選手,可以說是絕對被低估的戰神級人物。”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李靖打仗總是讓人感覺贏得太容易了。”

——“也不是不出名把,堂下虎,紅拂女,這一聽就很有逼格好不好。”

——“出名啥啊,他都不如哪吒他爹有名,畢竟一生過的太過順碎了,麵對對手基本就是平推,出色的戰略戰術根本不需要什麼奇謀,穩紮穩打就行,然後慢慢就贏了。”

——“哥幾個又拉上了?”

——“要不要這麼邪門,剛燉上就給我推曆史視頻,不會是在監視我吧。”

——“79歲在古代也算是高壽了,不對,就是在現代也算是高壽了。”

——“不管怎麼說他都是坐五望三的選手,曆朝曆代將領,很難說真有誰能夠超越他。韓信之流也最多說跟他不分伯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