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楊再興與文天祥(2 / 2)

文天祥本名文雲孫,後改名為天祥。他出生在JX省的JA市。文天祥出生時,正值金國滅亡,蒙古南下,南宋內憂外患之際。

此時的宋朝已經山河日下,即將走向滅亡。在這個南宋末世,文天祥究竟該何去何從?

文天祥的父親從未做過官,家境也不算富裕。但是父親對家中幾個孩子的教育卻非常上心,特意請來了當地的大儒教導兒子。

20歲時,文天祥來到江西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鷺洲書院求學。白鷺洲書院雖然風景優美,但生活條件卻不是太好,學生們的住所非常擁擠。文天祥為了能夠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學習,經常在深夜躲到風月樓讀書。

一年後,文天祥和弟弟在JX省參加科舉考試,麵對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文天祥以“法天地之不息”為題,洋洋灑灑地寫下了近萬言的策論。

宋理宗看完之後十分高興,當場將文天祥欽點為狀元。文天祥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將名字從雲孫改為了天祥。此時距離南宋滅亡還有20年的時間。

文天祥身材高大,儀表堂堂,在弱冠之年就高中狀元,本來應該是一件天大的喜事。然而一個噩耗卻讓文天祥不得不回鄉守喪——他的父親病逝。

按照當時的製度,文天祥要回鄉守喪27個月。等他重新回到官場的時候,南宋朝廷已經變得焦頭爛額。

24歲時,守孝期滿的文天祥被派到浙江的寧海做官。但他還沒來得及赴任,就傳來蒙古大軍突破長江防線,包圍鄂州的消息。

緊接著蒙古的鐵騎就踏進了江西,滿朝文武人心惶惶。宦官董宋臣勸宋理宗遷都,文天祥則上書反對遷都,細數董宋臣的諸多罪狀。

宋理宗在群臣的反對之下沒有遷都,但是對董宋臣卻依然很是信賴。文天祥因此心灰意冷,自請辭官還鄉。但不到三個月朝廷就又讓他到南昌去做官。

文天祥自知到了南昌也難有作為,於是他向朝廷申請了一個主管道觀的官職。因此修身養性,遠離了官場的鬥爭。

僅僅過了兩年,宋理宗就下旨召文天祥回京任職。此時大太監董宋臣已經被趕出了臨安,朝政被丞相賈似道所把持。雖然此時的宋理宗不理政事,但是對文天祥的才學還是十分欣賞的,委以了官職。

不久後宋理宗突然懷念起了董宋臣,要把他召回臨安,文天祥得知後上書反對,痛陳此人誤國誤民。但宋理宗卻根本不予理睬。

失望至極的文天祥準備收拾行李打道回府,卻被賈似道派往了江西瑞州當官。而此時的瑞州經過蒙古鐵騎的摧殘已經滿目瘡痍。文天祥到任以後整頓治安,休養生息,使得瑞州逐漸恢複了生機。

然而一場巨大的變故將再次改變文天祥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宋朝的命運。立國300年的大宋王朝即將走向最後的滅亡。公元1265年,在位40年的宋理宗駕崩,皇太子趙禥即位,是為宋度宗。

這個趙禥是宋理宗的侄子,生下來就是個弱智。宋理宗自己就是遠支宗室,所以他不想再找個遠支宗室來當皇子,就把自己這個弱智的侄子立為了太子。但是一個弱智皇帝又如何能治天下呢?

宋度宗登基後,每日在後宮裡和嬪妃享樂,朝政全都由權相賈似道所把持。30歲的文天祥被小人陷害罷官回鄉,打算在家鄉靜修養心。此時蒙古大軍步步緊逼,南宋已經搖搖欲墜。

在老師的舉薦下,文天祥再次進入臨安為官,卻又屢遭貶謫。不過38歲的文天祥早已長出了白頭發,南宋朝廷也已經被賈似道搞得烏煙瘴氣。

40歲這一年,元軍占領了鄂州,沿長江一路南下,直奔臨安而來,朝野為之震動。文天祥號召天下義軍勤王,雖然他隻是一介書生,不通軍事,但是在他號召之下,江西豪傑紛紛響應,很快就拉起了一支上萬人的隊伍。可當文天祥帶著這支大軍到達臨安時,非但沒有得到重用,反而被晾在了一邊。

當蒙古大軍屠殺了常州全城的百姓,朝廷才連忙讓文天祥回防臨安。第二年,蒙古大軍來到臨安城外30裡,太皇太後決定開城投降。

為了保留趙宋法統,她秘密地安排大臣護送兩個小皇子逃出臨安,並將文天祥升為右丞相,派他去元軍大營議和。

沒想到卻因為與元軍將軍的極力爭辯而被扣在了軍營裡。幾經輾轉,文天祥才逃出了元軍大營,找到了流亡的朝廷,可卻再次遭到了排擠。

43歲時,文天祥因為部下叛變而被元軍俘虜。元軍久聞文天祥的大名,對他以禮相待。文天祥被逼無奈之下寫下了那首《過零丁洋》,以此表明自己的誌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軍想將文天祥收為己用,但在獄中三年,文天祥始終不願為元朝效力,並寫出了《正氣歌》來表達自己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元軍見其不肯歸順,在他47歲這一年將其在大都斬首。

——“一個令敵人都欽佩的文人,這才是文人風骨啊。”

——“大宋許多文人都不缺風骨,可惜了。”

——“錯了,是大宋很多文人都缺風骨才會變成那樣的,之所以你覺得不缺是因為隻有不缺的菜出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這才是真真正正的民族英雄啊。”

——“文城鄉完美的詮釋了華夏民族完美人格的表現,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他用生命為真個南宋王朝畫上了一個不完美,卻又很悲壯的句話。”

——“還有陸秀夫呢,還有那十萬軍民呢,沒有他們,大慫真的不配被銘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