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明朝謀士(2 / 2)

——“純純被神化了,諸葛丞相才是真才實學。”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挑動天下大亂。明朝曆史姚廣孝】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攪動天下大亂。他在小和尚時去拜道士為師,精通陰陽術數兵法,他造就了永樂大帝,主修了《永樂大典》,然而後世卻把他視為混亂之源。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黑衣宰相姚廣孝的一生。

姚廣孝是蘇州常州人,家族世代行醫。1348年,年僅14歲的姚廣孝決定出家,法名道衍。此時正是元朝天下大亂之際,紅巾起義迅速席卷中原,江南各地也紛紛割據自立。

姚廣孝的家鄉蘇州就是吳王張士誠的大本營。姚廣孝沒有安心在寺廟裡,而是拜道士為師,專心研習陰陽術數之學。在遊曆嵩山時,有人對他的長相非常驚奇,預言他日必成大器。

劉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僚,輔佐忽必烈成就大業,然而道衍也能輔佐的人在哪裡?

首先,朱元璋是姚廣孝的伯樂。因為朱元璋和他的創業團隊是淮西人,而姚廣孝是蘇州人,處於朱元璋死對頭張士誠的地盤。

在很講究同鄉情誼的古代,姚廣孝很難混進明初功臣創業團隊中,這也是為何他身懷大才卻年近五十才遇上伯樂的原因。而這伯樂不是彆人,恰恰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1375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師,但沒被授為僧官,隻獲賜僧衣。馬皇後去世後,諸王進京奔喪,朱元璋命兒子們挑選一位高僧為馬皇後祈福。

宗泐向燕王朱棣推薦了道衍。滿腹心事的朱棣一見到道衍就被他嚇了一跳。道衍說:“我要送大王一頂白帽子。”朱棣一聽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王字上麵加個白就是皇字。

時年22歲的朱棣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這一刻起,對皇位的野心開始在朱棣心中生根發芽,並在十幾年後掀起滔天巨浪,而道衍就是那個始作俑者。

朱棣將道衍帶回北平,他主持慶壽寺,平日有什麼事都會找他商議。有時朱棣出塞打仗,還會讓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燒到了藩王身上,短短數月,周王、代王相繼被問罪,襄王被逼自焚而死。道衍鼓動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然而朱棣猶豫不決,建文帝畢竟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貿然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道衍卻以天命在燕王為由,勸朱棣不要坐以待斃。於是朱棣開始秘密招兵買馬,日夜打造兵器。

次年夏天,燕王府百戶倪諒向朝廷秘密告發燕王謀反。建文帝命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前去抓捕燕王府屬官。

朱棣收到消息後將張昺、謝貴兩人誘騙至王府殺掉,隨後召集府中兵將起兵造反。就在朱棣慷慨陳詞,向眾將士宣稱自己是如何被逼無奈起兵時,突然天降大雨,王府屋簷上的瓦都被吹在地上了,場麵一時間有些尷尬。

道衍急中生智說這是飛龍在天,要給燕王府換上皇帝專用的黃瓦。準備已久的靖難之役終於開場了。此時的道衍已經65歲了,一生所圖就是為了輔佐明主成為像劉秉忠那樣的人。

然而燕王雖然在藩王中實力最強大,但相比坐擁全國的建文帝還是有些不夠看。在得知李景隆帶著50萬大軍北上的消息後,朱棣就將大本營北平交給世子,自己率師去寧王那裡借兵,道衍留下輔佐世子守城。

事實證明道衍不僅會搞陰謀,而且在實戰上也還有一套,他指揮將士守衛北平,不僅打退了南軍的進攻而且還主動出擊,在半夜把士兵用繩子吊出城外襲擾李景隆大營,把南軍攪得不勝其煩。

等到燕王借兵歸來後,姚廣孝與朱棣裡應外合,擊潰了南軍,燕王乘勝追擊,一路打到濟南城下,然而卻始終無法破城。

正當朱棣準備用大炮強行開城門時,從北平派人送信給朱棣,將士已經疲憊了,還是班師吧。朱棣這才放棄濟南,撤回北平休整。

不久,燕王再次南下,結果卻在東昌遭到一生中最大的慘敗。燕軍損失慘重,大將張玉戰死,朱棣被打得僅以身免。在這次慘敗之後,姚廣孝力勸燕王再次出兵,然而燕王雖取得了一些勝利,卻遲遲無法越過山東,進軍江南。

所占城池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地,但是建文帝這邊也不好過。內戰打了三年,雙方兵員都已枯竭,建文帝隻能把京城守軍也派上戰場。

然而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內官傳遞到了朱棣那裡,朱棣直奔南京而去,不要貪戀沿途的城池,隻要攻陷了南京,其他地方都可以傳檄而定。

這樣極限一換一的戰術看起來風險極大,然而並非全無聲息。在靈璧之戰中朱棣擊潰了南軍,俘獲了南軍諸多將領,朝廷至此再無一戰之力。

1402年6月,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曹國公李景隆和穀王朱橞打開金川門,迎接燕王入城。建文帝消失於一片火海之中。

朱棣登基後論功行賞,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不久又晉升為太子少師,並讓他還俗,賜名廣孝。姚廣孝雖未親自上戰場,但是通過為燕王出謀劃策,使朱棣能以一隅之地奪取天下,被人稱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在功成名就之後依然待在佛寺之中,朱棣讓他還俗,他不肯,賞賜的金銀財寶也被姚廣孝分給同鄉和親人,然而他的親人卻並不買賬。在姚廣孝回鄉時,姐姐閉門不見,有哀歎著說:“和尚,勿以富貴歸故鄉。”

但這並不讓姚廣孝感到後悔。他的一生所求就是為了輔佐明主做出一番事業,即使功成名就,他也在永樂一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朱棣有什麼大事都會找他商量。此外,姚廣孝作為僧侶卻參與主修了《明太祖實錄》以及《永樂大典》,這在明朝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在朱棣北征時,由姚廣孝輔佐太子留守南京,教授皇太孫朱瞻基讀書。

1418年,姚廣孝在BJ慶壽寺病逝,享年84歲,被追贈榮國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