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清朝名人傳(2 / 2)

他奉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原則,對雍正的任何決策都少有異議。與其說他是雍正朝的名相,不如說他是雍正朝的秘書長。

也正因如此,生性多疑又權力極盛的雍正對張廷玉一直是信賴有加,除了親弟弟怡親王允祥,雍正最信任的就是張廷玉了。

1729年軍機處設立,張廷玉位列怡親王允祥之後,奉命擬定各種典章製度,還監管吏部各種事務。怡親王去世後,張廷玉升任領班軍機大臣,雍正盛讚他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除了生局外,雍正還不吝惜各種物質賞賜,甚至還把圓明園附近的澄懷園賞給張廷玉,張廷玉因此號稱澄懷主人。除此之外,雍正還給了張廷玉一個重磅大禮——配享太廟。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作為大臣能配享太廟,享受皇家香火,這在古代是堪稱最高榮譽的事情。雍正一朝配享太廟的僅有20餘人,而張廷玉卻是其中唯一的漢人。由此可見雍正對張廷玉信任到何等地步。

然而,也正因這個配享太廟的承諾,讓張廷玉的晚年陷入淒涼潦倒之中。1735年,雍正駕崩,四阿哥弘曆登基改元乾隆。

作為三朝老臣,又是雍正臨終前指定的顧命大臣,張廷玉在乾隆初期還是很受重用。在乾隆出京時負責總理京城事務。

1739年,張廷玉又主持修成了《明史》,這不是中國曆史上編寫時間最長的史書,93年間數易其稿,最終在張廷玉的主持下修成。這讓張廷玉除了以名臣身份在青史留名之外,又以《明史》作者的身份在明史留名。

然而,他與昔日的同僚鄂爾泰的矛盾卻是與日俱增。1748年,已經77歲的張廷玉向乾隆請求退休,然而卻被乾隆拒絕。

張廷玉年事已高,一心想要回家養老,乾隆多次挽留,張廷玉也堅持己見。四年後,乾隆終於鬆口讓張廷玉退休,張廷玉高興之餘,又想找乾隆確認一下當年先帝承諾的配享太廟是不是還做數。

乾隆對張廷玉執意退休本就是心懷不滿,見張廷玉又來追問配享太廟的事情更是火上心頭。乾隆雖然寫了手詔聲明雍正的遺命,但是又寫了一首詩告誡張廷玉不要得意忘形。

張廷玉拿到這一紙承諾之後沒有親自去謝恩,反而派自己兒子代替,乾隆更加惱火。讓軍機處傳旨命張廷玉回奏,當時在軍機處當值的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見皇帝發怒,連忙求情,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廷玉。

張廷玉知道大禍臨頭,連忙進宮請罪。乾隆借機大做文章,下旨讓朝臣給張廷玉議罪,鄂爾泰一黨更是借機大肆攻擊張廷玉。乾隆下旨讓張廷玉退休削去爵位,但是死後仍可配享太廟。

折騰這麼一圈以後,張廷玉決定在第二年春天告老還鄉。但是好巧不巧的是,張廷玉早不走晚不走,偏偏是在皇長子永璜喪禮剛過就要走,更是讓乾隆怒不可遏。

乾隆不僅下旨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還取消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但是事情還沒結束,在張廷玉回鄉後不久,張廷玉家的親戚朱荃又被查出諸多不法事,張廷玉作為舉薦人也跟著倒黴,被乾隆派去的人抄了家。

雖然乾隆又把張廷玉的家產還了回去,但是張廷玉也徹底顏麵掃地。5年後,張廷玉在家鄉病逝,享年83歲。乾隆下旨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一口氣看懂宰相劉羅鍋,他到底是好官還是貪官?#清朝#曆史】

他是百姓熟知的“劉羅鍋”,讓我們一起按照時間順序走進劉墉的一生。劉墉出生於山東諸城,祖上三代都是名門望族。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被乾隆皇帝稱之為真宰相。

公元1751年,31歲的劉墉考中進士,名列二甲第二名,開始進入仕途。當時劉墉之父劉統勳已經是朝廷大員,官至刑部尚書。

但是因為屢次出錯被彈劾辭職,乾隆網開一麵讓他留任。然而在1755年,劉統勳還是惹惱了乾隆,連帶著劉墉也被下獄問罪。

原來歸附清朝的阿睦爾撒納造反攻打伊犁,清軍退至巴裡坤。劉統勳建議放棄巴裡坤撤退到哈密,乾隆大為惱火,下旨把劉統勳押解進京認罪,劉墉也被牽連。

但是沒過幾天乾隆就消了氣,把劉統勳父子又放了出來,但劉墉還是被降職回到了起點。

劉墉被乾隆派到地方擔任學政,由於政績斐然,被乾隆嘉獎,一路升遷。然而好景不長,1766年,47歲的劉墉再次革職問罪。

這一次是因為劉墉手下有個縣令貪汙被發現,乾隆懷疑劉墉包庇,但是沒有查出什麼證據來,於是乾隆就將劉墉發往軍台效力,也就是去邊疆當了郵遞員。

第二年乾隆又把他叫了回來,讓他在修書處效力。不久之後,劉墉又再次去地方為官,在江寧當知府。由於劉墉為官清正廉潔,為民做主,百姓們將他比作包青天,民間也留下了很多關於劉墉的奇聞軼事。

1773年劉統勳去世,劉墉丁憂三年。三年之後,劉墉繼承了父親衣缽,受內閣學士進入中樞機構,乾隆還讓他充任《四庫全書》的副總裁。

——“副總裁可還行。(捂臉)”

——“四庫全書是好東西,可惜了,永樂大典不見了。”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