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檜是如何從金國回來的,千百年來爭議不休。
按照秦檜本人的說法,他是殺了看守,搶了船,帶著一家老小跑回來的。但是看秦檜這拖家帶口,還帶著大包小卷的樣子,怎麼看也不像是逃命回來的。
而且秦檜在南歸後極力鼓吹南宋與金國議和,最終是南宋向金稱臣合議的條款中還有一條特彆規定了南宋不得罷免秦檜的校尉。有了金國的背書,所以後世很多人都認為秦檜是金國的奸細。
但是秦檜歸國時尚是南宋初期,趙構被金軍趕得到處逃竄,秦檜作為主和派豐盈的是趙構的心思,而不是金國的意思。
畢竟金國當時的目標還是乘勝追擊,一統天下,但是金國內部並非是鐵板一塊,秦檜在金國的主子王延昌就是主和派。秦檜南歸以後依然和王延昌書信聯係。
公元1139年,完顏昌在第一次紹興合議後政變遇害,金兀術撕毀合議,大舉南侵,被嶽飛打回,而且乘勝收複了大片失地。
但是在秦檜的鼓動之下,趙構連發12道金牌召回嶽飛,將其打入天牢,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嶽飛,與金國達成了更屈辱的第二次紹興和議,秦檜的地位也因為合議而更加牢固。
那麼趙構為何要殺嶽飛呢?為何要在北伐一片形勢大好的時候選擇稱臣納貢的呢?雖然後世將約殺嶽飛的主要責任推給秦檜,但是沒有趙構的默許,秦檜也不可能自作主張陷害嶽飛。
而趙構要殺嶽飛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為了向金稱臣。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僅剩趙構一個漏網之魚,於是的支持下登基為帝,接力南宋。
在金軍的追擊下四處逃亡,朝不保夕。為了生存下來,趙構隻好對各地將領進行放權,允許他們變異形式先斬後奏,對抗金軍,不再受到文官的製衡。
嶽飛還是中等新生代將領崛起,挫敗了金國進攻的勢頭,使宋金兩國轉入對峙狀態,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趙構在表麵上對嶽飛等武將非常器重,但是內心卻對他們十分猜忌,放權之舉隻是迫於形勢,時機成熟就要收回權力。
公元1134年,嶽飛收複襄陽六郡,南宋最艱難的時刻已經度過。兩年後,嶽飛北伐冰封直指洛陽,但是由於戰線太長,後勤不足,隻好鳴金收兵,為南宋收回了兩個州。
而此時的南宋朝堂兩位宰相張浚和趙鼎不和,趙鼎憤而辭職,張俊任用秦檜,其目的不是為了收複河山,而是為了收權。
由於南宋初期的嚴峻形勢,武將的權力過大有違趙宋的祖宗家法。因而各派文官都不約而同的提出削兵權,張俊雖是主戰派,但畢竟是文官出身,對嶽飛還是忠劉光世等將領並不信任。
不久因嶽飛擊潰進攻襄陽的金軍,趙構下詔褒獎要將流光式的5萬淮西軍撥給嶽飛,但是張俊卻臨時變卦,另派他人接收,還對嶽飛冷嘲熱諷,嶽飛非常生氣,直接寫了封辭職信回廬山為母守孝了。趙構十分惱火,強行召嶽飛回來,嶽飛不得已隻好下山統軍。
出於忠心,嶽飛建議趙構早日立儲,然而趙構雖然不過30歲,但是已經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兒子因兵變夭折,嶽飛不知道照顧的難言之隱,在無意中犯了趙構的忌諱,讓趙構對他更加猜忌。
此時南宋使臣此興國歸來,告訴趙構,徽宗已死於五國城,於是趙構開始與秦檜商議議和的事情,派使臣去金國議和。
儘管朝中很多人都懷疑秦檜是金人的奸細,但是對於趙構而言,秦檜的和議戰略深得其心。而為送和議創造出客觀條件的嶽飛則不可避免的走向悲劇結局。
首先,如果沒有嶽飛等名將的收複失地,重創敵軍,金國是不可能和南宋議和的,他們的目標是乘勝追擊,徹底滅亡南宋。
在多次戰役失敗後,金國卻無法輕易消滅南宋,才轉而與南宋議和,儘管嶽飛的目標是恢複北宋疆域,但是趙構的目標卻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更重要的是嶽飛私德無愧,軍紀嚴明,不貪錢不好色,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受百姓愛戴,與同時代飛揚跋扈的同僚們格格不入,對於趙構來說,這樣的人反而比那些貪官汙吏更可怕,更有可能對趙宋的江山造成威脅。
公元1138年,在秦檜的促成之下,宋金達成第一次紹興合議,嶽飛強烈反對:“敵國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宰相謀國不善,恐為後世機遇。”
果然合議簽訂後沒多久,金國內部就發生政變,金兀術撕毀合約,大舉南侵。儘管趙構此時已經對嶽飛失去了信任,但不得不讓嶽飛來救場。
嶽飛大敗金軍,使金兀術發出感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於是金兀術寫信給秦檜,要求南宋隻有殺死嶽飛才能談和議。此時的嶽飛已經逼近北宋舊都開封,各路義軍紛紛響應,捷報頻傳。
然而在秦檜的挑唆之下,趙構連發12道金牌強召嶽飛回朝,嶽飛功虧一簣,悲憤交加,10年之功毀於一旦。嶽飛回朝後就被秦檜指揮手下莫啟謝彈劾。
嶽飛被迫辭職交出兵權,然而趙構對嶽飛的迫害卻遠不止於此,秦檜指使張俊收買嶽飛的部下誣告嶽飛謀反,趙構下旨將嶽飛及其子嶽雲打入天牢,在嚴刑逼供之下,嶽飛寧死不屈,風兒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8個大字。
秦檜沒有得到他想要的供詞,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讓趙構賜死嶽飛。趙構的目標實現了,他與金國簽訂了第二次紹興合議。
如果嶽飛的遺言並不是《滿江紅》,那《滿江紅》到底是不是嶽飛所寫的?
——“肯定是啊,這還能有啥疑問。”
——“主要是趙構和秦檜前期都挺像個人的,從金國回來,就像黃了個人似的,直接懦了。”
——“可惜了,以前的趙構也是個英勇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