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震古爍今的元嬰異象(2 / 2)

天生仙種 太湖霸王 5651 字 4個月前

或是層層遞進,抑或一步步推衍下行。

會出現在洞天之門後邊的元嬰異象,最起碼也是同檔次不相伯仲的。

就在衛道還在思索時候,下一種異象緊隨其後,在古樸大門消失之後旋即出現。

居然是無窮星光,燦爛奪目,鋪麵了整個天際。

“星耀成海,強極一時,白師叔當之無愧。”

見到這一異象出現,衛道鬆了口氣,覺得這才是理所當然的。

此刻的星光,和之前他所承受的星光天雷完全不是一種存在,這是極為純粹的星光。

不帶未來星宿之力,和照亮夜空的星光彆無二致。

這種元嬰異象出現的條件也很簡單,強極一時,稱霸同代修士。

沒有一位結丹真人對其地位產生質疑,大家都心悅誠服,尊其結丹境界戰力第一人。

不光是真實實力符合要求,還得讓眾人承認,有著足夠顯赫的戰績。

這就斷絕了那些潛心苦修,甚少出手的修士,必然是那些極好鬥法,橫掃天下的結丹真人才能做到。

從表麵上看要求不高,但實際出現頻率隻會比洞天之門更少。

隻不過星耀成海的元嬰異象,隻能證明了此人在結丹境界時的逆天戰力,證明不了任何未來潛力。

因此在修仙界中的名聲,不如洞天之門來的響亮。

“逆斬真君,真人殺手,從戰績上來說白師叔絕對稱得上強極一時……天下間結丹真人裡,曆數五域,都很難能找到相媲美的。”

這些星光,就同最為耀眼的煙花,將方圓數百裡的天空上都染成了斑斕星彩。

衛道長出了口氣,凝神精氣,準備迎接大道之音的到來。

那是天地大道對新晉元嬰真君的饋贈,除了本人能夠收獲到了最大好處,方圓百裡之內的生靈在聆聽到了大道之音後都能獲得種種收獲。

包括但不局限於瓶頸突破,頓悟難題,修仙百藝境界提升。

修為越低的,在聆聽到大道之音後所帶來的作用越明顯。

每一名新晉的元嬰真君,都能帶動宗門中一批修士大幅進步,在前邊數年當中最為明顯。

上回為了保密,宗門上下隻有白子辰和周素卿在現場旁觀了葛蒼全部化嬰過程。

這次依舊不好大張旗鼓,但比上回是好了許多。

最起碼三位結丹真人以及白子辰三個徒弟,還有火焰山上的百餘名弟子,都能享受到了這一福利。

結丹修士不好說,但火焰山上這批弟子裡多出七八個築基修士是很正常。

他剛想開口,提醒了其餘幾人注意,不要錯過了大道之音,就發現空中星彩消退之後,居然又有異象凝聚。

一條橫跨火焰山的河流虛影,有無數人影在河流上奔跑走動。

有在上遊還是嬰兒,飄到下遊就成了耄耋老者,從河流中艱難爬出,散做光點不見。

“這是何等異象?”

衛道呆愣原地,他可以保證這是從未見於記載的一種元嬰異象。

對元嬰境界的向往在短時間內無法達成時,就轉化成了對元嬰衍生物品的探索。

比如說每位真君的元嬰異象,就是他最為重視的內容。

幾乎所有元嬰異象,他都可以倒背如流,就連極其罕見的功德延壽、菩提花開等等異象,他都能如數家珍,對異象來曆代表的含義都可隨意對答。

可以確定,沒有一種異象和此時的虛影長河有著類似。

但能排在‘洞天之門’和‘星耀成海’之後,隻能證明這種異象代表著更為強大的力量。

……

“時光長河?”

白子辰微微一愣,還以為自己引發的元嬰異象直接帶來了時光長河。

但仔細一看,這條長河雖然特殊,根本不見時光長河的那種神異。

兩次催動青帝長生劍,都有時光長河出現,留下了深刻印象。

眼前長河,同樣是強大的光陰之力彙聚,但並沒有時光長河那種貫穿過去未來的感覺。

河流上的人影,很多人都是中途跌落,還在少年或中年時期就散為光點。

能夠完整走完這條河流的,都是不多。

盤旋一圈後,河流縮小成了一條光圈,繞在身上時刻存在。

“光陰環身,可隨時跨入踏出,有限的撥動時光長弦……”

白子辰馬上得知此種元嬰異象的明細,很明顯是同光陰大道有關。

遠古之後,就成為傳說的未來星宿劫以及光陰環身的元嬰異象出現,都是因光陰大道而起。

足足一炷香後,長河縮小成了一道手指長短的水線,慢慢往體內滲去。

五大元嬰異象依次展現,終於告一段落。

葛蒼四種元嬰異象,已經是所有新晉元嬰真君中的佼佼者。

畢竟元嬰異象,除了看數量以外,質量也看。

隻要有洞天之門,不管搭配了哪種異象,都能屬於最頂級的表現了。

而白子辰的五種元嬰異象,最少有著三種是和洞天之門在同等檔次。

往前上翻數萬年,這樣的成績都是極為驚豔,堪稱震古爍今。

悠揚鐘聲總算到來,因為元嬰異象太多,持續時間又久,大道之音到來的時間都晚了片刻。

沒人能夠知道,這大道之音是從那兒能夠發出來的。

“就將這份感悟,投入青帝長生劍吧!”

真正的時光長河,不知從何而來,又去往何方。

大道之音繞梁三圈,在他心頭久久不能散去,對光陰真意的領悟又有了新的變化。

為他向著真正光陰大道邁出,打下了紮實基礎。

反映在當下,就是青帝長生劍在他手上,隻需五十年時間即可藏劍成功。

其餘殺傷威能,隻會隨著他對光陰真意領悟提升,不斷加強。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