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擴軍十萬征北疆,提刀策馬誓滅仇敵(2 / 2)

“征北大軍收複燕雲十六郡乃王者之師,攜勝利之師北上,必然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到時候再把草原上的人全都抓回來當奴隸服徭役,牛羊戰馬供難民吃喝,再將草原上的牧場開墾成良田耕種,北邊三州之地的百萬難民北上墾荒!”

“來年地廣人稀,良田牛羊遍地,何愁捱不過這氣候問題?”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要說慶隆帝也是個聰明人。

隻是讓賈元春提點了幾句。

便想出來要將草原人變成奴隸,甚至於搶奪草原人的牧場,以及開墾良田安置難民的好主意。

難民之所以是難民。

就是因為沒有好的肥沃的田地可以耕種,所以隻能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

但凡有塊肥沃的田地。

就沒有老百姓願意背井離鄉四處流浪的。

這一招。

相當於是把中原老百姓的矛盾,直接轉移嫁接到了草原人的身上。

雖然有點損人利己的意思。

但仁慈從來都不是上位者需要考慮的東西,仁慈那是留給自己百姓的,而不是草原上的強盜。

慶隆帝此話一出。

賈瑛便知道自己一番謀劃是十有八九能夠成了。

一旦北方開戰。

最終得利的隻能是駐守在燕雲的將校,哪怕是此次主將不是賈瑛本人,自己在北邊留下的部下也能夠繼續壯大實力。

而且還是奉旨出征。

名正言順!

“不可!”

“不可啊!”

馮桀隻覺得心頭一驚,連忙出聲勸阻道:

“如今朝廷兵馬有限,還要防備南邊的南梁,西邊的涼王!去年各地乾旱,大批百姓還等著錢糧賑災救命!”

“一旦發動戰爭,勞民傷財!”

“豈不是雪上加霜?”

馮桀又是日常哭窮。

實際上。

馮桀之所以不同意出兵,就是害怕武人集團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不斷獲利,繼而將他們文官集團的風頭給蓋過去了。

自大乾朝建立以來。

武將王侯遍地走多如牛毛,全都是憑戰封爵的武人勳貴。

曆經這麼多年的發展。

好不容易文官集團壓過了武人的風頭,重新執掌朝廷的朝政,這時候頻繁發動戰爭,隻會對武人有利,此消彼長,對於他們這些世家文人百害而無一利!

馮桀的反對,代表的更多的是整個江南一帶的士大夫利益!

忠順王也是出聲相勸。

兩人雖然站隊不同。

但是忠順王明顯更加偏向於士大夫集團,不願意看到武人集團在大乾朝重新發展起來。

“大將軍,你最是了解燕雲一帶邊軍的情況!”

“你說說此戰有幾成勝算?是否會像丞相所說的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慶隆帝沒有妄下定論。

反而是詢問了賈瑛的意見。

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

關於打仗的事情。

在場之人。

慶隆帝隻相信賈瑛的決策和判斷,畢竟賈瑛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名號不是白喊的。

賈瑛則是抱拳沉聲道:

“啟稟陛下!”

“不知道陛下可曾了解過當年大漢對外作戰時候的先例?”

“年代久遠,朕也未曾了解過!大將軍不妨直言!”慶隆帝搖頭表示不解。

賈瑛則是繼續說道:

“當年大漢在窮途末路之際,依舊能夠打得北方的異族潰不成軍,就是因為其以夷製夷,多次雇傭外族南匈奴、羌人對外作戰!”

“這些附屬於大漢的異族,打仗時衝在最前方賣命,同時還要負責對外征戰的糧草供給。”

“此法同樣適用於大乾朝!”

“這些草原俘虜各個弓馬嫻熟,一味地服徭役做奴隸實在是暴殄天物,何不將這些異族之人組成衝鋒在前的敢死隊!”

“屆時再加上燕雲邊軍的數萬兵馬。”

“此戰不僅沒有過多的錢糧消耗,也不用再招募新兵勞民傷財,何樂而不為?”

慶隆帝一時間直呼妙計。

連連點頭道:

“當年漢製本有北軍八校,東漢年間精簡官職,隻編組五校尉。即省中壘營,保留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並將原胡騎營並入長水,虎賁營並入射聲營。”

“長水營、越騎營原兵源主要是歸降的越人、胡人。”

“此北軍五校官製,雖然延續至今!”

“然而到了今日,越騎營、長水營早已經名存實亡,兵源也全都是來自於漢人。”

“如今大將軍提出恢複舊製,以夷製夷,乃是妙計!”

賈瑛抱拳。

“陛下謬讚,臣隻不過是依葫蘆畫瓢罷了。”

“大將軍謙虛了!”慶隆帝心情大好,連連稱讚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打仗的事情還是唯大將軍首屈一指,不負朕望!”

馮桀、忠順王都覺得事有蹊蹺。

怎麼稀裡糊塗的。

皇帝就決定要再次動兵了?

那賈瑛要是再立功,豈不是要直接封王了?

然而。

事實證明慶隆帝雖然現在很慌亂,但還不至於失去了理智。

隻見慶隆帝沉聲道:

“來人啊!即刻擬旨!收編異族兵馬編入征北大軍軍製,擴充燕雲兵馬至十萬步騎!詔令護烏桓中郎將嶽鵬舉整軍備戰,開春後克日起行,北伐草原,橫掃各部!”

慶隆帝也是忌憚賈瑛年紀輕輕便功高震主。

所以此次對外戰事並沒有派賈瑛出戰。

但是為了安撫北軍燕雲將士的軍心。

又折中讓賈瑛的昔日麾下部將嶽鵬舉出任征北大軍統帥職位。

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滴水不漏。

果不其然。

馮桀、忠順王兩人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好歹也沒有讓賈瑛再有立功的機會,隻能是默然同意出兵。

賈瑛則是暗暗一笑。

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