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鬆了口,魏忠賢心裡暗暗高興。
自從孫雲鶴推薦袁崇煥,崔呈秀又點出天啟皇帝之所以不動孫承宗的真實原因,魏忠賢就上了心。
前些日子,魏忠賢就派人去接觸袁崇煥,意圖拉攏此人。而反饋來的消息也表示孫雲鶴的判斷是對的,袁崇煥雖然是個文官,也被孫承宗看重,但他絕對不是東林黨一員,相反麵對魏忠賢伸出的橄欖枝袁崇煥並不抗拒,反而表現出親近的態度。
隨著閹黨漸漸坐大,大明朝廷已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掌控朝堂實力雄厚的東林黨,東林黨在朝堂上羽翼眾多,各要害部門都有東林黨的人,就連內閣中大半也是東林黨。
而另一派就是以魏忠賢為主的閹黨了,當然這個閹黨的名字是東林黨扣在魏忠賢等人腦袋上的稱呼,魏忠賢等人從來不以為自己是什麼閹黨,在他們看來自己一派是不折不扣的帝黨。
東林黨黨同伐異,依靠輿論站在道德至高點對其他各派進行打擊,再加上東林黨又掌控朝政,尤其是言官大部分也是東林黨把持,在東林黨的打擊下其他各黨是毫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苦不堪言。
為了自保,各黨隻能報團取暖,可問題在於就算他們報團取暖也不是東林黨的對手,東林黨在朝堂上向來信奉順者昌逆者亡,如此下去恐怕再無立足之地。
就在這個時候,魏忠賢橫空出世,依靠皇帝的寵信魏忠賢的勢力在朝堂上開始抬頭,而且幾次和東林黨交鋒中雖然不敵,卻能勉強擋住,再加上天啟皇帝作為魏忠賢的後盾,隻要天啟皇帝不點頭,東林黨怎麼都拿他沒辦法。
朝堂諸公都是這天下最聰明的一夥人,能當上官走到這個位置誰不是曆經寒暑,過五關斬六將一步步考出來的?多年的官宦生涯,要沒點眼色和本事也沒有今日的地位,麵對強大的東林黨壓製,其他各黨突然發現魏忠賢居然不怕東林黨,不僅不怕還能和東林黨鬥一鬥,就算暫時鬥不過至少也能護住自己的人。
魏忠賢背後代表著誰,所有人心裡都很清楚,這樣一來各黨很自然地就向魏忠賢一派靠攏,意圖借用魏忠賢的力量和東林黨抗衡,從而保全自己。至於魏忠賢也樂於見到這個改變,在他看來隻要是東林黨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拉攏朝堂包括地方能為自己所用之人,才能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和東林黨抗衡。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中各黨投靠魏忠賢的人越來越多,魏忠賢作為皇帝的代言人對這些投靠過來的官員很是不錯,非但能護著他們不受東林黨的迫害,還能給這些人一展抱負的政治舞台,哪怕魏忠賢有些貪財,也喜歡聽人吹捧,但說句實話,跟著魏忠賢魏公公乾可比自己在朝中單打獨鬥有盼頭的多了。
就這樣,現在朝堂基本就是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東林黨兩家爭鬥的局勢,如此格局中想要置身度外是絕不可能的,用一句話來形容,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當中間派獨善其身或者左右逢源根本就不可能。
不僅是朝堂上,就連地方上也是如此,袁崇煥雖身在遼東,但也清楚這點。在袁崇煥看來,魏忠賢派人來拉攏自己已經表示出了其目的,自己隻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拒絕,另一個就是接納。
先說拒絕,袁崇煥並非東林黨人,他實際上那黨都不是,要知道他來遼東前隻是一個區區知縣而已,雖然因為官員考核得了上考,從而引起東林黨的侯恂、江日彩等人注意後推薦入的兵部,但袁崇煥並沒有加入東林黨,而且他在京師呆的時間不長,僅僅幾個月後就以兵部主事的身份派往遼東,直至今日。
到了遼東,袁崇煥一直都在孫承宗手下做事,孫承宗對袁崇煥很是看重,多有照顧和提拔,如果沒有孫承宗的栽培,袁崇煥也不會去寧遠主持戰事。
從這點來說,孫承宗應該是袁崇煥的貴人,也是他的恩人,孫承宗有是東林黨人,按理袁崇煥也應該是東林黨一派。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孫承宗的確是東林黨,但他這個東林黨和其他東林黨人不一樣。孫承宗入東林黨隻是出於政治站隊的緣故,他在東林黨內部和其他人有些不同,說白了孫承宗這個東林黨隻是掛了個東林黨的名頭,從政治觀點包括其他方麵都和東林黨有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