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道理魏良卿想不明白,不代表張錫鈞想不到。
張錫鈞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更有洞察人心的本事,而且他在京師這兩年來雖說名聲不顯,可暗中在京師悄悄編織了一張大網,什麼三教五流的人手收攏了不少,再加上魏忠賢和魏良卿的關係,京師的一舉一動全都逃脫不過他的耳目。
表麵上,張錫鈞超脫自然,私下和魏良卿交好,同魏忠賢的幾個乾兒子關係也是不錯。而且他又無心仕途,多次謝絕魏良卿想幫他謀官職的建議,對外隻是一個普通商行的東家而已,平日裡又很少拋頭露麵,知道他存在的人並不多。
田爾耕曾經和張錫鈞打趣,說他有些像汪文言,其實這個比喻倒也沒錯,張錫鈞在許多地方的確和汪文言有些類似,可張錫鈞和汪文言又有著極大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區彆是張錫鈞一直躲在暗處,從不像汪文言那樣高調。
張錫鈞不僅和閹黨的關係不錯,張錫鈞還和朝中其他黨人,甚至東林黨的有些人也有一點交情。但在接觸中張錫鈞很是小心,從來不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更不隨意摻和政事,因為他這樣的舉動反而讓這些人對張錫鈞頗為信任,再加上張錫鈞手裡也不缺錢,時不時救濟幾個京中低級官員,又或者利用各方麵的關係在對方困難時候出手幫一把,反讓他更為超脫。
張錫鈞看的明白,天啟皇帝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魏忠賢就是天啟皇帝手裡的棋子,而棋盤就是大明的朝堂。
和天啟皇帝博弈的不是彆人,正是掌控朝堂的東林黨人。在天啟皇帝登基初期,東林黨的權勢達到了頂峰,就連天啟皇帝名義上也是東林黨給扶持上去的。
但現在呢?僅僅三年多的時間,天啟皇帝就利用魏忠賢拿到了一部分朝堂之權,甚至還隱隱已有了東林黨正麵抗衡的能力。
雖然這些都是通過魏忠賢達到的,可張錫鈞作為旁觀者看得清清楚楚,不得不承認天啟皇帝的手段老道,謀劃深遠。
張錫鈞飽讀詩書,假如當年沒有卷入白蓮教事的話,說不定現在張錫鈞都金榜題名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張錫鈞當然明白飛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等到天啟皇帝利用魏忠賢徹底打垮東林黨,大權獨攬一日,那麼也就是魏忠賢這個走狗被烹的時候了。
曆史證明權臣(閹)是絕對沒有好下場的,不管魏忠賢怎麼再忠心天啟皇帝都沒用。
何況在朱皇帝手下乾活更是如此,朱元璋就不說了,當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為了穩固皇位是殺的人頭滾滾,開國功臣中幾乎被他殺了個遍,至於官員就更多了。
朱棣朱老四也不是好相與的,手裡的刀子絲毫不比他老子鈍,殺人同樣是不眨眼。
就連那個不知所蹤的建文皇帝也是一樣,朱允炆不光是殺旁人,就連自己的親叔叔也能下得去手,要不然也不會逼的朱老四起兵靖難。
後麵的其他朱皇帝們也是一樣,那朝沒有幾個冤死鬼?那朝沒有用完後就和抹布一樣丟掉的寵臣重臣?
彆說天啟皇帝了,就連張錫鈞的主子朱慎錐也不是善男信女,張錫鈞當年是怎麼投靠的朱慎錐?又是怎麼來到的京師?要不是張錫鈞當初機靈,看明白了朱慎錐的企圖和想法,說不定以朱慎錐的性格早就直接悄悄弄死他了,哪裡能留他到現在?
說實話,張錫鈞並不看好朱慎錐的謀劃,在他看來現在的大明依舊穩如泰山。魏忠賢的閹黨在東林黨嘴中似乎禍國殃民,可實際上魏忠賢他們這幫人還是做了不少實事的,至少論施政能力來說比誇誇其談的東林黨強多了。
隨著魏忠賢這股閹黨勢力的崛起,大明朝廷在兩黨爭鬥下施政反而比萬曆朝時更平穩些,這些平穩不表現在朝堂,主要表現在地方,地方上的政治氛圍和治理比以前更好了不少,就連老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許多,因為有著閹黨的壓製,東林黨和他們在地方的代表群體也有了點收斂,這自然就促使了地方政務的清平使得百姓受益。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再加上又有天啟皇帝這樣的一個英主在,在張錫鈞看來朱慎錐的謀劃到頭來隻是一場空,絕不可能有半點機會。
為此張錫鈞曾經婉轉提醒過朱慎錐,但朱慎錐的回信卻讓張錫鈞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明白自己和魏忠賢一樣已經沒了回頭之路,他同樣是朱慎錐手裡的一顆棋子,如果有半點背叛朱慎錐的企圖,那麼他恐怕死的比魏忠賢更早更慘。
打消了勸說朱慎錐的念頭,張錫鈞隻能為朱慎錐繼續做事和謀劃,這一次幫魏忠賢找女兒就是張錫鈞無意中想到的,原本他想利用這個事做些文章,可沒想魏忠賢卻是這樣的態度,而魏忠賢的態度和反應也證明了魏忠賢他自己也明白所麵臨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