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很是信任孫承宗,對孫承宗提出的看法也很認同,現在遼東的局勢變化同樣也證明孫承宗的判斷是對的。
可就算這樣孫承宗在遼東問題上也從來沒說過五年平遼的話,孫承宗反而告訴天啟皇帝,遼東戰事或許會持續很久,朝廷千萬不能心急,隻要耐心執行現在的戰略戰術不斷壓迫後金建奴的生存空間,那麼對方的力量會不斷被大明所壓製,隻要建奴破不開大明的包圍圈和封鎖圈,最終勝利者終將屬於大明。
可現在袁崇煥突然提出了五年平遼的說法,而且看他一副成竹在胸很有把握的樣子,天啟皇帝不由得略有動心,畢竟孫承宗的戰略耗資太大,如果袁崇煥真有如此把握和能力,未必不可一試。
但天啟皇帝也沒袁崇煥說什麼就一拍大腿讚歎,表現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作為大明的皇帝,帝國的君主,天啟皇帝雖然年輕卻性格沉穩,考慮問題絲毫不衝動,他被袁崇煥的話吸引之下同時也想聽聽袁崇煥用什麼辦法來實現五年平遼的目標,當即就讓袁崇煥仔細說說他的平遼策略。
麵對皇帝的詢問,袁崇煥當即就做了回答,他提出遼東在如今的鑄城圍困戰術同時還應該采取屯田之策,以遼東軍民合一的手段來應對戰局。
屯田在軍事上並不稀奇,曆史上最著名的屯田是東漢末年曹操主持的,也正是通過這個辦法,曹操積累了大量糧草,練就了精銳士兵,最終打敗了袁紹,從而統一了北方,擁有當時最強的軍事力量。
假如不是在赤壁之戰疏忽大意,或許曆史就會改寫,也就沒有了後來的三國。
但無論如何都不得不承認曹操采取的屯田製給後來的魏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促使了最終三家歸晉的結局。
大明開國時也采取過屯田製,後來的軍戶製度就是屯田製的變種,一直延續至今。
袁崇煥對天啟皇帝說,隻要在遼東實施屯田製,整合遼東軍民,使其合一,那麼必然會進一步增強遼東對後金建奴的壓製,在這種情況下用不了幾年後金建奴就會不戰自潰,到時候必然主動投降。
為了證明這點,袁崇煥還以實際情況來進行證實,說了不少遼東的現狀等等。此外,屯田製和軍民合一製度還有其他好處,一來可以減少朝廷對遼東的糧食、軍餉支持,使得遼東有部分自給的能力。
二來,軍民合一也能增強遼東的軍事力量,使自身的軍事實力進一步壯大,以擁有和後金建奴在軍事上正麵抗衡的能力。
袁崇煥越說越是興奮,雙手也不由自主地比劃了起來,臉上神色更是神采奕奕。
可聽著他的講述,天啟皇帝心中卻略有失望,雖然袁崇煥說的這些聽起來頗有道理,而且從理論上也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結合事實,天啟皇帝還是從其中聽到了一些不切實際。
“袁愛卿,在遼東屯田並使軍民合一聽起來似乎不錯,但有幾點朕略有不解,袁愛卿是否可為朕解惑?”等袁崇煥說完,天啟皇帝思索片刻開口詢問。
“臣請陛下垂詢。”袁崇煥毫無怯意回到。
天啟皇帝當即就問了袁崇煥六個問題,這六個問題分彆是遼東屯田怎麼確保遼東軍民之間的關係?在屯田中同時鑄城又如何保證遼東老百姓的生活問題?屯田的這個田是屬於誰的?遼東百姓本就有田,是收其田為朝廷所有還是另開荒地?開出來的荒地又如何分配?軍民合一,又怎麼確保這個合一問題?軍就是軍,民就是民,你怎麼保證老百姓和軍隊一樣實施訓練保證戰鬥力?
此外,屯田需要時間耕種和收獲,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不擔心在耕種或者收割的時候後金建奴不來搗亂?還有萬一到收割的時候,後金建奴跑來搶奪糧食,那麼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不就成了資敵的物資了?這個問題又如何解決?
更重要的是,遼東不是一般的地方,那是前線,是和後金建奴交戰的戰場。既然是前線,那麼隨時隨刻會發生戰爭。哪來的這麼多精力一方麵要鑄城,一方麵要屯田,另一方麵還要軍民合一等等?
一旦戰事一開,抵擋後金建奴的進攻都來不及,那麼剛剛開出來的田種下的糧食怎麼辦?彆的不說,到時候後金建奴一把火把這些全給燒了,辛辛苦苦花費了這麼多氣力不就白搭了麼?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一旦屯田,軍隊平日的訓練和防禦怎麼解決?打仗的軍隊可不是屯田的軍戶,如果軍隊訓練不能保證,精力過多分散,導致戰敗又將如何?
天啟皇帝說道,袁崇煥的想法不是不行,但前提是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隻有確保這些問題不會發生,那麼他的策略就是可以實施的。現在,天啟皇帝希望袁崇煥能仔細考慮這些情況的可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