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格爾部的部隊和其他兩部的部隊合兵,總人數達到了近七千人。其中戰兵(不包括後勤的牧民)大約是五千人左右,其中騰格爾部三千多人,而其餘兩部加起來兩千上下。
做出決定的朱慎錐指揮部隊繼續北進,擺出一副要和卜石兔決戰的架勢,對於卜石兔派出的小股騎兵部隊騷擾根本不管不顧,一口氣向北推進了六十多裡。
這時候卜石兔也明白了騰格爾部的戰略意圖,開始調集兵力正麵阻攔,雙方在灰河以南的草原迎麵遭遇,大戰一觸即發。
翌日淩晨,太陽剛剛升起,雙方的陣型開始展開。
騰格爾部在南,卜石兔的人馬在北,再往北就是灰河,一旦渡過灰河,快馬一日就能抵達歸化城,此戰是騰格爾部北上以來麵臨的一場真正大戰,相比之前的小打小鬨,這是決定接下來戰場走向的重要一戰。
戰前,朱慎錐先後派出了兩批人送信給林丹汗,告訴林丹汗自己已決定北上正式交戰,希望林丹汗儘快帶主力西進,無論是迂回到歸化城後方或者由東進軍配合騰格爾部夾擊卜石兔都沒問題。
不過送出的信林丹汗並沒有回複,也許是因為路程的緣故來不及回複,又或者林丹汗打著其他的算盤不屑回信。可現在大戰在即,朱慎錐也沒心思再考慮這些,他忙著排兵布陣,麵臨即爆發的這一戰。
朱慎錐把自己這一方的部隊分成中軍和左右兩翼,中軍三千多人,以騰格爾部最精銳的騎兵作為核心,此外還有李佑率領的兩哨新軍和朱慎錐的直屬近衛百人。
左右兩翼是由其他兩個部落的騎兵組成,每一部千騎左右,考慮到他們的兵力不足,朱慎錐特意還從騰格爾部抽調了部分人馬編入其中。
而在他們對麵,卜石兔的軍隊也布下了陣型,和朱慎錐他們一樣同樣分為中軍和左右兩翼。
相比朱慎錐這邊,卜石兔的人馬看起來明顯比之前多了不少,看樣子卜石兔在反應過來朱慎錐的意圖後立即快速調集了一部分兵力,使得前鋒的軍力增強了不少,雙方力量相比相差不多,從軍力而言可以說是勢均力敵。
雙方相隔的距離並不遠,兩軍數萬人列隊布陣,廝殺之前的寧靜使得氣氛凝重,一股無形的壓力撲麵而來讓人有些透不過氣。
風聲呼嘯,青草蕭蕭,時不時有戰馬不安地用馬蹄敲打地麵發出的聲響,還發出幾聲輕嘶,每個人都緊張地看著對麵,手中微微出汗,耳邊傳來自己和身邊夥伴沉重呼吸聲。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當一聲沉悶的鼓聲突然打破平靜,剛才還靜的讓人發瘮的戰場瞬間就熱鬨了起來,隨著此起彼伏的呼喊聲響起,眾人的腎上腺素飆升,雙眼開始發紅,整個人都興奮了起來。
朱慎錐坐鎮中軍,他騎著一匹高頭大馬,身著盔甲,手裡握著一杆長槍,馬鞍掛著弓箭還有釘頭錘等武器,此外還有兩杆火銃早就裝好了彈藥,隨時可以擊發。
一揮手,朱慎錐果斷下達命令,左翼的部隊開始出擊。
而這時候對麵卜石兔的部隊也動了,卜石兔派出了他的右翼騎兵上前攔截,兩部千餘騎兵隨著戰馬的跑動很快就高速接近,短短幾裡的地距離沒多久就到了近前,而雙方並沒有想象中的直接狠狠撞到一起,而是全采取了蒙古人最擅長的作戰方式——騎射。
當年成吉思汗就是靠這一招橫掃天下,他的子孫也是如此,拔都西征,一路向西滅國無數,直接打到了多瑙河畔,要不是當時大汗窩闊台突然去世消息傳來,為爭奪汗位拔都回師蒙古,恐怕世界曆史就此改變。
蒙古帝國的崛起被西方稱為“上帝之鞭”,無數西方君主、貴族匍匐在蒙古人的鐵騎下瑟瑟發抖,沒有人能夠抵抗上帝之鞭的懲罰。
時過境遷,當年輝煌無比的蒙古帝國早就如同煙消雲散,而四大汗國也不複存在,被朱元璋從中原趕回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已不再是當年的蒙古了,雖然這兩百年來蒙古各部也有過曇花一現,卻始終沒有再有祖先的榮光。
可就算如此,蒙古騎兵依舊驍勇,他們手上的弓箭和祖先一樣凶狠,兩軍的戰術一模一樣,仿佛說的好一般,眼看著兩支騎兵即將要撞到一起,可一瞬間各自撥轉了馬頭,一個朝左一個朝右,在離對方不到百米的距離劃了個弧度擦肩而過。
與此同時,蒙古騎兵手上的騎弓開始發威,一支支羽箭劃破空間朝著對方射去。
箭雨帶著的破空聲接連傳來,隨之而來的就是中箭落馬的慘呼,僅僅一個照麵,各自就有好十幾騎從馬背上掉落,運氣不好的還沒等慘叫幾聲,就被身後洶湧而來的戰馬踏成了肉泥,僥幸沒死的也是傷的不輕,在地上掙紮翻滾著,還有幾個更倒黴的掉下來的時候腳腕套在了馬鐙裡掙脫不開,被戰馬拖拽著一路遠去,不斷慘呼求救,片刻後就沒了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