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木倫大捷之後,皇太極撤兵回遼東修整,回到沈陽後不久就找了個借口問罪阿濟格,以阿濟格沒有請示皇太極,擅自主持弟弟多鐸的婚禮為由直接撤掉了他的鑲白旗旗主之職。
撤掉阿濟格後,皇太極考慮到內部穩定並沒有把鑲白旗據為己有,而是故意把多爾袞推到了鑲白旗旗主之位上。這樣一來,阿濟格也沒辦法鬨事,畢竟接替旗主的多爾袞是他的親弟弟,他總不能反對讓自己親弟弟接替吧?如此阿濟格隻能打掉牙合血吞,生生忍下了這口氣。
皇太極一手搞定了阿濟格,另一手又把多爾袞給抬了起來。
任命多爾袞接替阿濟格為鑲白旗旗主後,皇太極還特意對多爾袞說了一番話,這話裡的意思是“朕之加愛於爾,過於諸子弟,良馬、鮮衣、美饌賚予獨厚……。”仿佛他這個當哥哥的對多爾袞有多好一般,多爾袞也不傻,心裡明白皇太極搞這一套的目的,不過當著皇太極的麵,多爾袞依舊擺出一副感恩流涕的模樣,磕頭謝過皇太極的恩典。
回到沈陽後不久,皇太極派人和喀喇沁議和,同時聯絡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及喀爾喀諸部兵馬,準備再一次進攻察哈爾。
上一次打察哈爾雖然大獲全勝,但皇太極很清楚雖然多羅特部被打殘,他真正的敵人林丹汗實力尤在,要想壓服住蒙古各部,把整個蒙古為滿清所用,林丹汗這個名義上的蒙古大汗是一條攔路虎,不把林丹汗的問題解決,滿清就無法徹底收服蒙古,更不用說對付大明了。
針對多羅特部的戰爭隻是第一步,皇太極的真正目標還是林丹汗。
敖木倫大捷後,滿清的威望大增,在蒙古草原的名氣更是極其響亮,此外努爾哈赤在位時就和蒙古各部采取了拉攏和聯姻的手段,數十年下來,蒙古各部親近滿清的不少,再加上這些年林丹汗在蒙古的倒行逆施,更讓蒙古各部對這個大汗心中很是失望,在皇太極看來,眼下是對付蒙古最好的時機。
敖木倫之戰僅僅隻是開始,並不是結束,滿清和蒙古的大戰一觸即發,而這一場戰爭一旦開打,皇太極和林丹汗兩人必然隻有一個勝者。
朱慎錐接到消息時已是阿濟格獲罪丟到鑲白旗旗主的時候,他敏銳地察覺到了皇太極這一次戰術應用的高明之處,而且在敖木倫之戰後皇太極沒有乘勝追擊,直入察哈爾和林丹汗展開決戰,反而見好就收在林丹汗沒反應過來之前直接撤了回去,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此戰已經結束,可實際上戰爭才剛剛開始。
皇太極是比努爾哈赤更為聰明的人,他清醒的知道林丹汗不是輕易能夠打垮的,如果僅僅憑著滿清八旗的軍事力量,就算能贏得林丹汗,自己這邊遭受的損失也必然不小。
而現在,皇太極就和一個老練的拳擊手一般,把打出去的拳頭又收了回來,積蓄力量等待揮出更猛一拳的機會。同時,皇太極通過打擊多羅特部給蒙古各部釋放了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就是滿清八旗的強大和林丹汗的無能,接下來采取繼續拉攏蒙古各部的姿態,許於蒙古人更多的好處,那麼站到滿清這邊的蒙古部落就會越來越多,依靠這些蒙古的力量為己所用,皇太極就能用重拳再次出擊,一舉KO林丹汗。
朱慎錐雖然看明白了這點,卻根本無能為力,因為現在的他什麼都乾不了。
首先,現在可以說是大明對滿清最好的機會,隻要大明適當地在遼東搞點事,牽製一下滿清後方,使得皇太極無法集中力量出手對付林丹汗即可,這樣的話隻要林丹汗能依舊在蒙古當他的大汗,滿清就不可能得到蒙古人的全力支持,更不可能從林丹汗這邊突破大明對滿清的封鎖。
二來,在滿清出兵蒙古的時候,大明同時也出兵擺出堅決的姿態攻擊沈陽方向,也能做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這兩個辦法對於大明來說並不難做到,可偏偏在皇太極第一次出兵到返回沈陽期間,大明在遼東的軍隊絲毫沒有動作,袁崇煥按兵不動,埋頭在搞他的屯田之策,仿佛絲毫不關心遼東和蒙古的戰事一般。
至於蒙古那邊就更不用說,哪怕朱慎錐掌控著騰格爾部也起不到多少作用。對於林丹汗這個人朱慎錐心裡很是清楚,他也絕對不可能拿騰格爾部的安危去救林丹汗。
再說了,就算救下林丹汗又如何?以林丹汗的做派說不定到時候反而會問罪騰格爾部。
所以哪怕就算是看明白了一切,朱慎錐也什麼都乾不了,這讓朱慎錐感覺到十分的無奈。